200年徽派古建築因拆遷廢棄 被運往美國重建
日期:2016/12/14 11:14: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蔭余堂,美國迪美美術館,圖片由美國迪美美術館提供
薩勒姆(Salem)位於美國波士頓東北邊,女巫文化、東亞藝術和航海文化是其核心。萬聖節是薩勒姆慶祝女巫文化的高峰。與此同時,鎮上的迪美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最受矚目的明星館藏——徽派建築“蔭余堂”。
無處不在的女巫文化
薩勒姆(Salem)位於波士頓東北邊,隸屬於被認為是美國精神聖地的新英格蘭地區。這個人口只有4萬的沿海小鎮,最為人熟知的是當地盛行的女巫文化。薩勒姆是美國十八和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海上貿易口岸,積累了富足的財富,與遠東頻繁的交流在當地的文化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東方印記。女巫文化、東亞藝術和航海文化是薩勒姆的核心。
從波士頓出發,30分鐘的渡輪就到了薩勒姆。深入小鎮,你便會發現令當地居民格外自豪的女巫文化無處不在,女巫裝飾品在鎮上的各色小店頻繁出現,他們還有自己的博物館:薩勒姆女巫博物館(Salem Witch Museum)、女巫歷史博物館(Witch History Museum)和女巫之家(The Witch House)等。女巫以它的“黑暗”和“可愛”在這個小鎮獲得了格外高的地位。薩勒姆的女巫文化可以追溯到1692年著名的“女巫審判”。
1692年,當地一名牧師的女兒和身邊7個女孩得了一種怪病,雖然後來被現代醫學證實為”跳舞病“,但在當時的宗教和戰爭環境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怪病是邪惡力量所致,恐慌在人際間蔓延,鎮上的一些異類人群(多為黑人婦女和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老婦人)被指認為“邪惡”的女巫,是怪病的罪魁禍首。先後有20多人死於這場獵巫行動,200多人被逮捕或者監禁。
關於這場運動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美國作家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
直到1992年,薩勒姆舉行“女巫審判”300周年紀念活動,受害者的名譽才得到恢復,薩勒姆逐漸通過文化、文藝來重現這場“女巫審判”,同時不斷從多種角度呈現“女巫”的不同面向。
現在,女巫成了薩勒姆的明星,可謂鎮上大人、小孩們的“精神支柱”。
每一年的萬聖節是薩勒姆慶祝女巫文化的高峰。人們從各地慕名而來,參與到薩勒姆一系列“女巫”活動中。在萬聖節美國各地的眾多游行中,薩勒姆的游行可能是參與者平均裝扮最“暗黑”和“恐怖”的了,這當然離不開當地的女巫文化淵源。
漂洋過海的徽派建築
除了女巫文化,薩勒姆小鎮還驕傲地擁有一座美國頂級博物館:美國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作為一個古老的口岸,薩勒姆的繁榮得益於航海貿易。迪美博物館藏有大量東亞藝術精品,以東亞外銷藝術品聞名,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國外銷藝術品收藏,博物館和其收藏代表了中美商賈與文化交流的起點。
迪美博物館最受矚目的明星館藏當屬徽派建築“蔭余堂”,它是美國博物館唯一的中國民居建築完整陳列。
蔭余堂是一棟有200年歷史的中國木結構古建築,原坐落於中國安徽省黃村,是當地黃姓富商的祖傳住宅。黃家子孫在90年代初已遷離安徽黃村,祖宅已無人居住已久,處於廢棄狀態。
1996年,迪美美術館前中國部主任策展人白鈴安(Nancy Berliner)正在安徽游歷考察中國建築,機緣巧合下發現了蔭余堂,當時它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白鈴安醉心中國文化,也是一位中國文化學者,精通中文。白鈴安發現蔭余堂,她欣賞它的美,意識到它作為一座中國文化載體的珍貴。在和當地政府協商,簽訂協議後,蔭余堂作為中美文化交流合作項目,一磚一瓦漂洋過海運至薩勒姆,在迪美美術館重建。
“蔭余堂在迪美博物館獲得它的新生命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國建築師、工匠、工程師、博物館管理人員和專家合作的重要裡程碑。”迪美美術館現任中國與東亞藝術部主任策展人王伊悠博士(Daisy Wang)表示。
今天的展覽特別強調“沉浸式體驗”,蔭余堂毫無疑問是一件真正的“沉浸式”藝術品。步入蔭余堂,你會意識到這次古建築遷移和重建是一件多麼繁復、浩大的工程。蔭余堂的原建築材料:2735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石件,全部由安徽黃村運至薩勒姆。美術館還請來了中國的木匠和工匠同美國建築公司一起,在迪美重建這座有200年歷史的中國古建築。
身處蔭余堂,會一時分不清是在博物館還是來到了安徽黃村。從建築本身到宅子裡面種的植物,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做到還原原貌。
除了“古”,迪美博物館更想呈現的是“家”。在迪美博物館的蔭余堂資料上,簡單地介紹道:“蔭余堂,一棟中國住宅。家,這個字代表,家庭、家宅、家鄉。家庭文化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切入口,而住宅是中國“家文化”的最直接承載體。王伊悠博士說:“我們很自豪地通過蔭余堂給美國觀眾展示中國的”家文化”,進而呈現中國文化。從我們得到的積極反饋,和蔭余堂在美國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來看,我們做的不錯。”
200年中國歷史濃縮在家宅細節裡
家族史是歷史的一個切片。蔭余堂內不經意的細節展現的都是歷史的跨度,博物館力求誠實呈現發現蔭余堂時的樣子:建築是清末的,室內的裝飾有歐洲花式的壁紙,也有毛澤東像和文革語言的標語。200年的歷史濃縮在這座家宅的每一個細節裡。
對於觀眾來說,“沉浸”在這樣一座中國古代家宅裡,無論你來自於哪一個文化背景,都可以從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開始作為起點,了解中國文化。
事實上,蔭余堂的受歡迎程度也證明了這項文化交流項目的成功。蔭余堂的參觀需要提早預約,每一個時段均客滿,早已成為美國觀眾心目中最喜歡的中國藝術品館藏之一。
薩勒姆的三種文化看似不相及,卻互相交織,共存著,豐富著,體現了極大包容性和開放性,讓它成為美國東岸新英格蘭地區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小鎮。
(來源: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