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它山堰成為寧波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它山堰成為寧波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日期:2016/12/14 11:18: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5年10月12日晚,正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鄞州千年它山堰與諸暨桔槔井灌工程、壽縣芍陂一起入選。
 

    它山堰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由當時地方官王元暐主持興建。古時的樟溪因為河床較淺,在多雨季節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經常泛濫成災,而無雨季節時又容易干涸,並且有海水倒灌,鹹潮侵蝕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拒鹹蓄淡,減輕水害。王元暐主持在它山之下鄞江上築堰,並開南塘河引水灌溉鄞西平原七鄉農田,因山得名“它山堰”。它山堰全長134.4米,堰面寬4.8米、高10米,堰體上部全部以長2~3米、寬1.4米、厚0.2~0.35米的條石砌築而成,左右兩邊各有石級36級。為了增強堰的洩洪能力,又在堰東的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渎、行春三座矸閘,作為它山堰的輔助設施,以使江河分流,形成了一個以它山堰為總樞紐的引洩完整、滯蓄可靠的水利系統。它山堰千余年來歷經洪水沖擊,仍屹立在鄞西,依舊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洩洪作用。目前,它山堰仍基本保留歷史時期的工程體系,灌溉面積20多萬畝,受益范圍遍及鄞西平原7個鄉鎮、159個村莊、20多萬人受益。1982年6月,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它山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共17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續利用的典范。今年為第二批,共評定16處。

    (來源:鄞州區文管辦 文/ 朱素珍 攝影/ 陳紹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