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太平天國王府壁畫修繕十年展出 專家揭秘發現始末

南京太平天國王府壁畫修繕十年展出 專家揭秘發現始末

日期:2016/12/14 11:06: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6日,在南京老城南市井氣息濃郁的堂子街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太平天國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作為太平天國王府壁畫遺址的所在地,這裡從發現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64年,這批歷經150年的中國傳統藝術佳作,終得完整現身人前。     走進藝術館,修繕後的太平天國王府遺址,宛如一處小巧精致的江南庭院,參觀者幾乎難以想象數十年來,一批珍貴的國寶級文物藏身於市井之間的幾座老舊危房。     據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二級研究員、教授張鐵寶介紹,這批王府壁畫發現於1952年,是解放後最早發現的一批太平天國壁畫,“即使在解放前,也僅發現過一處,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並未能加以妥善保存和研究。所以王府壁畫可謂太平天國壁畫的重要發現和代表作品。”     據其回憶,該處壁畫的發現也頗有淵源。64年前,這處宅邸的後人在危房拆遷中,無意揭開了家中牆上的一塊石灰牆面,發現藏身其後的精美圖畫。由於當時對太平天國壁畫並無發現過實物,所以文化部門特意找了專家來進行研考,經驗證果然是極為罕見的太平天國壁畫。隨後,經過剝離牆體,最終發現了多達18幅、保存較好的壁畫。     “據宅邸後人回憶,當年其先輩因恐懼‘長毛’,丟棄了剛建好的新宅逃出城外,等清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主人返回就發現了宅中牆壁上畫滿了精美的圖畫。”張鐵寶告訴記者,據史料和周邊老人的口傳,這座宅邸曾為太平天國一位王爺的府邸,所以壁畫的規格等級和藝術價值相對也比較高,“更有幸其後百年居住者用石灰粉刷了牆體,這一無心之舉,卻讓18幅作品得以完好保存。”     也正是因此,1988年,該處王府壁畫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國寶”。然而限於當時的保護技術和環境條件制約,這批國寶在發現後的數十年,都未能得到較好的保管,深受病害侵蝕。直到2005年,國家文物局才審批通過了維修保護方案,其後整個維修過程一波三折,歷經十年才完全修繕完畢,向公眾開放。     據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綜合業務處主任毛曉玲介紹,目前修復的藝術館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王府壁畫的集中展區,保持原有太平天國時期的庭院格局、建築風貌及原址壁畫;東路新建一組為壁畫藝術陳列區,精選了南京地區和蘇州、宜興、金華、安慶等地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國壁畫,全面展示這一時期壁畫的藝術成就;西路則恢復為清代園林建築。     在王府壁畫展區,記者看到,歷盡百余年的風吹雨打,這些畫作盡管表面有些“黯然失色”,但所幸風骨依存,尚能清晰看出畫作的細節。     “中國壁畫並非始自太平天國,實有千余年歷史,但宋代以後,壁畫多為民間藝術,廟堂文人極少涉及。而太平天國壁畫,是首次將民間藝術和職業畫功結合。”張鐵寶指著其中幾幅壁畫告訴記者,作為王府的牆壁裝飾,這些壁畫早已不是民間工匠的畫法,“尤其是,其中江防望樓圖和江天亭立圖兩幅作品,是技藝非常成熟的中國山水文人畫,曾經得到中國畫大家傅抱石的贊賞。”     由於壁畫的特殊材質,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石壁上的藝術品,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邀請了資深壁畫修復專家對這批作品進行了“最小干預”的古畫修復工作,“畫作的殘缺部分,都僅做了底色修補,禁止做上色修復。”毛曉玲介紹,同時,為了抵御南方氣候的潮濕高溫,壁畫表面噴灑了特殊溶液進行保護,“在申報國家文物局後,可進行適當的表面清洗。”     據張鐵寶介紹,目前太平天國壁畫在全國范圍也不超過200幅,其中:金華保存數量最多,約有100余幅;南京有30余幅,除收藏於此次開放的太平天國藝術館內的實物,還有一些是影像留存;其余還有宜興10幅、蘇州9幅、安慶4幅和散落於其他地區的一些。     據了解,該處藝術館將從即日起全面對外開放,將會有一個月的免費開放期,其後將收費參觀。 (來源:中新網南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