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震中四川省汶川文物普查取得重大成果

震中四川省汶川文物普查取得重大成果

日期:2016/12/14 21:39: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Fh?7cSk `099古建網#bM ? T:X~VT2^

99古建網S&f'UXIU+Z1[3Jk0M

布瓦遺址地貌及文化層斷面99古建網3y-Z5|([email protected]i j

._U_f:I0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瓦群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嚴重損壞,在“藏羌碉樓及村寨”(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目錄之一)的災後重建重大工程中,布瓦群碉的維護修繕是重要組成內容之一。為科學、系統地推進布瓦群碉的災後維修工作,根據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的統一布署,並配合當地三普調查工作,汶川縣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布瓦黃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調查及勘探工作隊,承擔本項維修系統工程的前期考古調查工作。自2009年4月29日開始,工作隊入駐布瓦村,開展系列的田野考古工作。目前,該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現和確認了一處距今48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布瓦遺址。99古建網^-m7T M_9r9y

}_BU4t0D0  布瓦遺址位於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三組(龍山組),岷江與雜谷腦河交匯處附近。地處岷江西岸、雜谷腦河東北岸的四級階地之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03°35′37″, 北緯31°29′49″。遺址的分布面積約5000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中心區面積近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2100米。遺址表面原為斜坡狀地貌,現已改建為多級梯田,地表種植有果樹、玉米、蔬菜等作物。調查發現的原生文化層厚度0.3—0.5米,上部的晚期覆蓋層厚達約3米。

P#k&XM~j]"c0

*Sw&h7IR.a Y]0  在遺址范圍內采集有較為豐富的陶片、石器等遺物,並發現有灰坑、紅燒土和炭屑堆積等遺跡現象。采集遺物包括石器、陶器殘片。其中石器為磨制的殘石斧2件,砺石1件,打制餅形器1件。采集陶片的陶質陶色以夾細砂褐陶、黑褐陶、泥質灰陶為主,其次是泥質黑陶、紅褐陶等,夾砂陶多為夾較細的石英顆粒;陶器紋飾包括細繩紋、劃紋、細泥條附加堆紋、粗細瓦稜紋、戳印紋、凹弦紋、鋸齒狀花邊口沿裝飾等,泥質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長頸壺形器、侈口罐、小口罐、缽、杯等。

6|;Fa HMp(j+{0

'u2O%a1r7ThM*\;?0  布瓦遺址采集陶器的特征,與隔岷江相望的姜維城新石器時代遺址相比有較大差別,而與茂縣下關子遺址、沙烏都遺址、江油大水洞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等的特征相似,屬於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的本土文化系統,距今年代約為4800年左右,與黃河流域龍山時代文化的早期相當。99古建網1sN~o8c/@,G

99古建網onO/sm)V G1d%QC

  布瓦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豐富了岷江上游乃至四川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內涵,有助於建立較為完備的文化演變序列,為探討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互動,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與環境變遷的互動關系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這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後,震中地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四川省阿壩州文物管理所 鄧勇)

G{1`S%t^NNC C Cb0 99古建網bsN#T!P6ss

;}m/x f#TM5j0 99古建網 u)Ap;J f4^$o!R

布瓦遺址采集陶片99古建網?'K$c JNG*B

99古建網 S2K'b;u(}

U hN@h'vp7~ p&ca0 99古建網D{?9sU4k*T

布瓦遺址采集磨制石器99古建網H$ZD2u:_2p"tz

Z1?6J xC/H099古建網j9@w1Ad!?$w!E4h

}.G ~i)Z G0布瓦遺址采集打制石器99古建網&T#g2f,s?Mf`J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網 http://www.yingzao.com TAG: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