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古建築房屋嚴重風化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座古建築房屋嚴重風化

日期:2016/12/15 1:36: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就是要不斷發掘尚未為人所知的村莊,將之登記入冊,再通過多種途徑合理開發,以達到保護的最終目的,為子孫後代留下曾經跳動過的輝煌的脈搏印記。青陽縣陵陽鎮新一年計劃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啟動陵陽河治理、濱河大道、糧貿大院等重點青瓦工程建設。同時,充分發揮地處“兩山一湖”中心區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自然、人文古跡、休閒度假旅游,延伸旅游產業鏈。重點推進農家樂項目開發建設,力爭年內建設一座星級賓館,提升集鎮旅游承接能力和接待水平,把陵陽建成“兩山一湖”沿線重要的接待基地。

    早在1957年即被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03年成為行政區劃調整後的地級永州市的首批重點文物,歷經時代嬗變,歲月磨蝕,如今已成荒冢。任憑當地民眾、龍氏後裔、學生、文物工作者乃至政府官員的奔走呼告,一棟四層高的民房還是在當地規劃建設部門的許可之下,直接壓占了古墓本體,墓區僅存的明清士儒所立的兩塊墓碑一塊已坼,一塊嚴重風化。繞進民居環繞的“司馬塘”路13號巷,走入一條2米寬的狹窄通道,一片低矮的荒丘便突兀地出現在眼前。荒丘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死於任所,葬於斯地。歷經1924年的風霜,墓冢依然成形。直到民國年間,附近還存有龍伯高青瓦紀念祠堂及其塑像。數次到此憑吊,後人紀念其足跡,將此地取名“司馬塘”;南宋大詩人楊萬裡出任零陵縣丞時,亦撰有《龍伯高祠堂碑文》,直至明萬歷年間永州通判楊繼時、清光緒十年永州府儒學劉源溪立碑懷古,相傳至今。任憑當地百姓、學生、文物工作者乃至政府官員長期奔走呼吁,這座永州古城內保存至今的唯一碑墓俱在的千年文物,不僅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還被一棟四層高的民房壓占,古墓本體不見天日。

    古墓四周都建有民房。其中,墓前方的鄭姓民宅和墓後方李少武的平房相距不過10米,觀瞻憑吊甚至要穿過鄭家的門廊。後經龍氏後裔出資40萬元,當地文保部門斡旋,鄭氏宅院被艱難拆除。一是指李少武的房屋改建工程未經湖南省和永州市文物管理部門批准,且在法定“不得進行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永州市確定首批重點文保單位的同時,“紅頭文件”就已下發,與文物保護工作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建設部門推脫不清楚文物所在地及保護范圍的說法,是在為自己的失職找借口。的20米文物保護范圍內(據早報記者目測,該房屋距離墓體實際距離約為3米。陪同記者現場查看古墓環境的零陵區建設局規劃辦一位蔣姓副主任辯稱,審批該項目時,並未接獲文物管理部門的書面通知,規劃部門並不清楚此地屬於文物保護范圍。

    任憑當地百姓、學生、文物工作者乃至政府官員長期奔走呼吁,這座永州古城內保存至今的唯一碑墓俱在的千年文物,不僅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還被一棟四層高的青瓦民房壓占,古墓本體不見天日。青陽縣陵陽鎮還將創建省級特色城鎮為抓手,進一步加大集鎮管理力度,不斷規范集鎮保潔市場化運作,加強重點村莊及公路沿線村莊環境管理,完善“戶組清掃、村收集、鎮運轉處理”長效措施的落實。這位東漢名賢太守的墓葬,即被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重新確立為零陵區重點保護文物,保護范圍為“以墓體為中心,半徑20米的區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