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星子宮古建築群講解詞
日期:2016/12/14 11:41: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帶領大家開啟今天的“國保”之旅。剛剛我們沿常德至張家界高速公路一路向西,經湘西七十二寨河洑第一寨的仙霞關,過以溫泉馳名的熱市古鎮,在這裡下高速改走306省道,現在已經抵達桃慈山水攜手的兩岔溪畔,來到了星德山的腳下。今天我要介紹給大家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星子宮古建築群,就在星德山山頂,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尋古訪幽。
邊走我邊給大家介紹,我們星德山位於桃源縣北部熱市鎮境內,屬二縣三鄉交界處,南距桃源縣城75公裡,西北距慈利縣城22公裡,常慈省道繞山南而過,是桃源至張家界索溪峪必經之地,景區系武陵山脈,主峰星德山海拔842.5米,為桃北之錦屏,乃慈利之門戶。星子宮古建築群在星德山主峰之上,明洪武三年(1370),道教名師張道會化緣始建宮殿,名三元宮,並將星子山改名為星德山,自此,歷經二百余年星德山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明天啟二年(1622年)桃慈二縣官員奉诏修靈霄行宮,三元宮改名靈霄宮。至清初道人鐘合靜再次集資予以擴建,形成與南武當五雷山齊名的道教聖地。清康熙五年(1666),星德山忽遭火災,所有宮殿付之一炬,道人於星德山企人巖旁搭一茅庵供奉玄帝,維持香火,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有山下周六安倡議,首人四處化緣集資於星德山頂重建廟宇三間,依山命名星子宮,塑玄帝金容一尊供奉其中,將星德山再次更名月德山。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鄉人見廟堂腐朽,神像剝蝕,議於周九如為倡首,重整廟宇,另鑄生鐵瓦覆蓋,將廟宇神像全部塑金,恢復昔日之盛火,月德山復名星德山。清道光九年(1829),由首人周萬輝倡議,本地翰林院學士周昌國捐銀陸仟兩,廣東正堂縣令捐銀三千兩,增修觀音閣、王爺殿、百子堂等建築。自此星德山初具規模。至民國末,星德山仍有道人住持。“文革”期間,星德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山上的部分碑刻、神像、雕塑被當作“四舊”砸壞,殘碑斷碣遍地皆是,至今猶存。惜“文革”期間部分建築遭不同程度的破壞。現保存的星子宮、寢宿殿、火工殿、王爺殿、百子堂、南天門等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5年我們的文物工作者在全國第二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它,當即向上匯報,“二普”工作完成後,《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卷》出版,星子宮古建築群收錄其中。1988年桃源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保護范圍保護起來。
不知大家感覺沒有,我們現在就好像在一個天然的綠色氧吧裡面,滿目新綠撲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熱市鎮菖蒲鄉建設星德山林場,將星德山前山和後山屬於明星村、桃垭兩村的林地、旱地全部都種上了厚樸、杜仲等樹種,由熱市鎮林業站管理,現在都已經成林。山上不僅植被好,還有很多野豬、麂子、竹鼠等野生動物,生態環境保存得非常好,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不知不覺路程已經過半,從山腳到山頂,腳下的這條青石板路一共有三十三個“之”字拐,2013年3月國務院將星德山古建築群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樹立保護標志碑,當時請了二十個村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將碑刻運送上山,一塊碑刻尚且如此,真不知我們的一代代先輩為在山上修建這樣一個建築群又是克服了多少的困難付出了多少的代價。
各位朋友,不知不覺百子堂已經遙遙在望。大家發現沒有,在我們前方有一個形象逼真的自然景觀——象山,百子堂就亭亭玉立其上。百子堂始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民國時期稍加修整。整體為巖石結構,正面為牌樓式,兩側砌山牆,牌首鳳尾翹角,龍身纏柱,正中上層浮雕天狗食月圖案,下層浮雕觀音送子、金童玉女人像,堂內供奉三霄娘娘。百子堂是朝山者“摸鞋”之處,癡心求子之人祈望在黑洞中摸得一雙鞋,視為三聖娘娘惠賜“麒麟”的福音呢!其實,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
象山下為清張本目道人墓,占地約11.27平方米,象山前數米為一拔地而起的石柱,高數丈名星子巖。星子巖旁有懸空橫生的天然巖石,形同跳水的跳板,名捨身巖,明末清初鐘合靜道人葬於捨身巖下,占地約12.56平方米。
過百子堂,但見一塊高十丈重萬鈞的吉人巖矗立在鎮妖台上,其根部與底座近乎脫節,若飛若墜,如癡如醉,成為星德山的一大奇觀。原來星德山又名星子山,傳說山頂上的星子巖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從天庭穿雲破霧掉落下來的一顆巨星。再復前行,就是王爺殿了,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兩株古松,倚王爺殿破石而生,干曲枝虬,相攜相依,雖然飽經滄桑,卻仍然郁郁蔥蔥,充滿生機。都說黃山迎客松為天下奇松,我們星德山的古松也不遑多讓呢!王爺殿始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是牌樓式建築,占地面積27平方米。牌樓上設斗拱,牌額雕刻花草,戲劇人物、二龍戲珠圖案,刻工娴熟,工藝精湛。殿內供奉雷音普化天尊,兩側置雷公、閃母神像。殿門浮雕陽文楷書對聯:風雷雲雨宣造化,日月星斗煥文章。
向上前行數十步,我們就登上星德山頂峰,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星子宮、寢宿殿、火工殿。星子宮座北朝南,其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鄉人集資整修屋面,建國後1992年村民再次集資進行擴建維修。純巖石結構,外用桐油石灰粉面,馬頭式封火牆三層翹角,生鐵瓦壓脊,正廳供奉北極玄天真武大帝,張許邱葛四大仙端座兩廂,公輸子,糾察靈官侍立左右,構成眾星拱北之勢。大廳的西側就是寢宿殿、火工殿,皆為巖石結構。
在星子宮的左前方,有一個3米高的純巖石雕就的石門,這就是南天門。南天門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側嵌刻“星德山之由來”碑石,柱梁各部位雕刻花草和十二生肖圖案,門柱浮雕陽文楷書對聯——“石壁星輝觀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宮月朗到此間頓覺塵世三千”,四柱前置石獅、石象各一對,刻工精細,形象逼真。仔細看看這右側的石柱,大家發現沒有,上面有很多奇怪的洞眼,原來這是飛機掃射留下的彈孔,1943年著名的“常德會戰”外圍阻擊戰打響,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第十五師經濱湖戰役之後,駐慈利城郊整補。是時,奉軍部命令,編組兵力,捕捉戰機,以一個加強團兵力,拔除熱水坑敵據點,分別以雷打巖、魯家尖 為進攻出發陣地,與日軍展開激戰,日軍棄屍累累,倉惶潰遁。石柱上的彈孔就是日軍侵華的恥辱的罪證。
各位朋友,縱觀星德山殿、堂、宮室建築,全為就地取材,用紅砂巖壘砌而成。在建築風格上采用了傳統的牌樓,山牆和重檐翹角結為一體的形式。特別是牌樓式建築最具特色,為湖南地方古建築之精品。星德山建築石構件、墓碑石刻均布滿了精雕細刻的藝術珍品:百子堂牌額上的龍鳳呈祥、天狗食月:南天門石柱上的十二生肖;王爺殿上的戲劇人物皆反映了當時地方文化的民俗民風。清道人墓碑上雕刻的仙鶴、荷花蓮台、雲紋、奔鹿等圖案是佛、道文化相互融合的具體表現。南天門前的石獅、石象既是宗教權威的象征,又具鎮怪辟邪功能。這些雕刻題材構圖優美,寓意深遠,造型逼真,雕工細膩,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選址上,所有宮殿建築皆建在“與世隔絕”的大山叢林中,建築布局別具一格,宮、殿、堂俱全,在湖南古建築群實屬少見,在雕刻圖案上大部分以仙鶴、雲紋、荷花、梅花等修道成仙為主題,這些既反映道家思想,又顯示了道教宗法的威嚴。
朋友們,我對星子宮古建築群的講解就到此基本結束了,大家可以散開自己細細領略星德山的雄峻秀美,半個小時候我們在南天門前集合下山。來源:紅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