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塔寺對話香港油街:追溯古建築的消亡與“活化”
日期:2016/12/14 11:19: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央廣網北京10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即將於7日結束的“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其中一個“白塔寺再生計劃”的保護規劃項目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歷史文化保護區傳承已有六七百年,這樣的古老街區如何加以保護一直是個大命題。
“白塔寺再生計劃”負責人表示,將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制定人口持續疏解、物質空間更新、基礎能源提升、公共環境再造和區域整體復興的實施路徑,在保持獨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傳統四合院居住功能屬性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植入設計、文創和展覽展示等新元素,全面營造傳統、創意、時尚相融合的新文化街區。
“賦予古建築新生命”對於每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今天,我們就穿越歷史和空間,對話北京白塔寺和香港油街,追溯兩處古建築的消亡與重生。
比故宮還早一百多年建成的白塔寺,始於元代忽必烈的叱令之下,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白塔寺老城區是一個占地34公頃的巨大區域。周邊的一切都是環繞著妙應寺白塔,就是我們俗稱的白塔寺一圈又一圈不斷延伸,在縱橫交錯中,有許多"此路不通"的死胡同,人在其中,仿佛深陷巨大的迷宮。
時間在悄悄改變著一切,白塔寺的蔭庇在被現代文明不斷侵蝕。只隔一條馬路的金融街時刻都在提醒著白塔寺城區的老去與衰敗。據統計,由上千戶居民構成的白塔寺街區,人車混行比例達到了86%、采用煤氣灶煮飯的比例是100%;學校、菜市場、理發店、幾十步一遇的公共廁所……這個多年形成的自給自足的世界似乎越來越無法趕上時代的腳步,隨著人們的離開正在慢慢崩塌。
從1990年起,在以全市為規模開展的新城市發展規劃下,北京開始系統地拆除帶有四合院的胡同。從那時起到2003年,有超過50萬居民被遷出市中心,曾經的老房子不見了,那些獨特的傳統也消失了。白塔寺老城區的命運是否也將如此?究竟該如何重生?北京華融金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北京市承辦白塔寺改造項目的國有企業,經營部策劃經理包鑒達說,現在白塔寺片區的改造初衷是要符合北京現代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這樣的定位。
曾幾何時,文化符號是白塔石最引以為傲的標志。但引入老字號、引入全新的經營個體,會不會最終只是促成了一個新的“南鑼鼓巷”出現?對此,包鑒達表示,白塔寺還是會以居住為核心,老百姓願意遷就遷,政府會在西二旗等地提供住房,如果不願意的話,可以繼續留下。
包鑒達告訴記者,四合院其實更多的是大雜院,幾戶人甚至十幾戶人居住在大雜院裡,沒有自己的衛生間,上個廁所要跑到胡同裡面,居住條件,采光等生活條件不是很好。現在政府也有一個很優惠的政策,可以選擇有更好的居住條件的住房來改善生活。
今天的改建項目中,加入時尚創意元素的同時也在顛覆傳統。白塔寺老城區的很多原住民對搬遷改造有著自己的理解,張師傅從小生長在這兒,在一片穿著長袖體恤和馬甲的大爺大媽中,只有他穿著一件棕色小格子格子西裝,格外醒目,對於這片七輩祖先居住過的故土,他表示很難割捨。
白塔寺老城區的重生歸根到底還是離不開人氣兒。北京建築大學建築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說,經過調查,他們認為更好的方案應該是疏解,也就是說,讓40%的人搬離開,留下60%的人;另一方面,現代改建項目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是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或許更有自己的獨特魅力,改掉的更多應該是私搭亂建。
至於古舊城區與現代金融街的相對而生,湯羽揚認為,可以考慮有一部分做過渡區,從而完成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湯羽揚認為,比如水、電可以走前面胡同,其他走後面胡同,改變取暖方式,技術上,生活條件的改善都是可以解決的。但現在積累的問題太多,政策的問題,老百姓心裡的要求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物質上的問題都能解決,政策和人心的問題不好解決。可以考慮有一部分做過渡區,比如沿街有一部分有能力的可以變成民宿、接待,很喧鬧和純居住的區域,中間可以有混合帶,願意住也可以住。
穿越時間與空間,我們南下來到香港。繁華時尚、高樓林立、人流不息……這是香港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然而,這只是香港的一個側面,在高樓大廈勾勒出的風景線下,香港依舊保留著眾多風格各異,有著歷史沉澱的老建築。
香港自開埠一個多世紀裡,留下了一千多幢歷史建築,它們見證了香港城市的發展成長,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老舊建築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長期閒置。為保存這些珍貴的老建築,並以創新的方式加以利用,香港政府自2007年起,提出了“活化”老舊歷史建築的概念,推出了“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位於北角油街12號的油街實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這座百年古建築曾經是英國皇家游艇會。2013年在香港文化行政部門主導下,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物搖身變作藝術空間,雖然它不是藝術館和博物館,但它卻是一個“玩藝術、玩創意”的私家苑宅和微型作坊。
被活化的歷史建築仿佛一扇窗,讓我們窺見香港多樣化的建築古跡及文化。油街實現讓老建築為創意提供了發展空間,而位於香港中環鴨巴甸街的“PMQ元創方”則巧妙融合了新與舊兩種元素。同樣是古建重生的經典范例。
元創方由已婚警察宿捨改建而成,現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及其前任曾蔭權都曾在這裡生活過。警察宿捨建立在香港“中央書院”的遺址之上。而元創方的前身則是 “中央書院”。
元創方副總干事周金祿介紹,這個是當時中央書院的外貌,還保留著學樓廳,圍堰,床頭還保留著。石頭就是中央書院的地基,中央書院的遺址在二戰時期是日本軍政府其中一個單位,二戰時期盟軍轟炸香港,其中一個目標除了這裡,還有海軍船就被炸了。
塵煙散去,歷史的喧鬧和繁華似乎遠離了我們,但那些充滿滄桑的古跡告訴後來者這個城市的前塵往事。承載歷史的老建築難道只能沉睡或死去嗎?讓老舊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對記憶中的珍藏倍加呵護,才能讓古跡與現代城市相得益彰。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