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撥300萬搶救經費修復泰順國寶級廊橋
日期:2016/12/14 11:05: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秋節當天,溫州泰順遭遇洪災,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3座國寶級廊橋被洪水沖毀,還有多座古廊橋受損……“中國廊橋之鄉”泰順正承受著百年之痛。 洪水過境後,古廊橋的搶修很快提上日程。溫州人自發倡議、帶頭捐款、尋找木構件……重建“國寶”倒計時之際,大家的願望出奇的一致:不能讓百年廊橋成“遺夢”(詳見本報連續報道)。 想要重現古廊橋英姿,面臨的難關還有很多,而最為關鍵的是,當然是廊橋傳統營造技術。事實上,廊橋雖然在泰順當地傳承了幾百年,但如今,能獨立完成廊橋設計構造的手藝人,全省可能也只有兩位。 他們是一對師徒。91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直機,和他的大徒弟——省級非遺傳承人曾家快。師傅年事已高,具體的重建工作,恐怕要落在43歲的徒弟身上。 最新進展 重建的新廊橋算不算文物 要看能找回多少“老料” 昨天,泰順縣文物局確認,國家文物局已同意下撥首批文物搶救經費300萬元,作為恢復被毀廊橋的啟動資金。 泰順縣文物局局長周鹹俊說,目前,三座廊橋的木構件已基本找到,接下來,他們的首要任務,仍是尋找遺失的木構件。“有些木構件漂浮在飛雲江上,有些沉在江底,要把它們打撈上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周鹹俊說,打撈工作,至少還要持續一周時間,而首批搶救經費,也將主要還是用於支付人力的打撈、搬運費。 這幾天,為了修復廊橋,溫州社會各界也在奔走呼吁。周鹹俊說,他們也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對保護廊橋的熱情,泰順縣已決定籌備“廊橋保護基金會”,確保收集到的善款全部用於廊橋的修復、保護、申遺等工作上。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這三座橋梁始建或重建於明清年間,當時沒有什麼圖紙留下來,但近十多年來,泰順不論是官方和民間對廊橋開展的研究活動都比較多,復旦大學,哈佛大學,上海交大,相關專家都對廊橋進行了充分的測量測繪,保留了很多的影像資料,另外,文物部門在做文物普查時,也保留下大量的詳盡資料,只要有了這些數據和影像圖,復原應該問題不大。 昨天下午,泰順縣召集文化、住建、財政等部門,啟動廊橋修復工作研究,同時邀請廊橋協會等民間機構共同參與,引導各界捐助修橋的熱情,延續政府和民間在廊橋保護中形成的合力。 不過,相關專家表示,目前來看,恢復廊橋的可能性很大,但修好後能否還算“文物”,就得看木構件能收集到多少,“其實,廊橋被稱為 國寶 ,是因為它的每一根古木都是文物,如果用現在的新木代替,就沒有意義了。”專家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組織專家,對打撈上來的木構件,“能用的,盡量用上去。” 人物專訪 整個浙江,能獨力完成廊橋修復的手藝人可能只剩兩位 泰順廊橋傳承人曾家快:重建國寶,義不容辭 如今會造廊橋的人幾乎絕跡 曾家快皮膚黝黑、身材結實,嘴唇厚厚的,性格內向話不多。 18歲那年,曾家快開始學做木匠,用他的話說,這是祖傳的行當。“爺爺是木匠,父親也是。”曾家快說。 但是,想要從一名普通的木匠師傅,成為修造廊橋的大師傅,並不容易。“一般做家具、床等木工,我們稱為 小木匠 ,這些人是學不來修造廊橋技術的;只有造了多年的房子、廟宇的 大木匠 ,才有機會學造廊橋的本事。”曾家快說,早些年在泰順,修廊橋的師傅十分受人尊重,“除了教書的先生,就數我們了。” 曾家快在做了12年“大木匠”後,開始鑽研泰順隨處可見的廊橋。 事實上,曾家快學習廊橋的另一方面原因,正是看到當地會造廊橋的工匠越來越少。畢竟,這門技術難學,活又不多,幾乎掙不到錢。“經常有人造房子,不可能經常有人要造廊橋。”慢慢的,這門手藝幾近失傳。 曾家快說,對於這樣的狀況,他打心眼裡感到惋惜,從而想著要傳承這門技藝。 這位廊橋傳承人能用斧頭剝雞蛋 在泰順,現存宋至明清時期的廊橋一共32座,這些廊橋實用美觀,表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造橋技藝。 曾家快開始鑽研廊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測量每座古廊橋的各項數據。包括橋長、橋高、主梁,甚至每一塊主要木構件的厚度。泰順地處山區,10多年前,交通還不是很便利。曾家快幾乎靠著兩條腿,訪遍了所有的古廊橋,一毫米一毫米測出了古廊橋的各項數據。 這些數據,現在成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曾家快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木匠手藝。他自創了一項“獨門絕技”——用一把5斤多重的斧頭,把煮熟雞蛋的蛋殼剝掉,且不弄傷裡面的蛋白。在曾家快看來,廊橋看似龐大,實則需要每一根細小木塊的作用力,“能用斧頭剝雞蛋,才能手工造廊橋。”曾家快說。 每個構件與原圖比對,是繁復工作 2004年,曾家快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直機為師傅。他說,跟他一起拜師的,還有幾人,但如今依然堅持廊橋修造工作的,只有他一個人。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已為人師的曾家快身上。多年前,他收了3個徒弟,但如今,真正跟他一起修造廊橋的,只有一人。 一位中國非遺中心的負責人曾直言,“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瀕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藝傳承人數量的銳減,這可能會導致技藝失傳。” 曾家快說,修造廊橋除了能吃得了苦,更要耐得住寂寞,還要一些天分。也正因如此,真正能學會修造廊橋的,只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在當前閩浙兩省,掌握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核心技術的主繩木匠僅4人,其中福建2人,浙江2人,且大都已年逾古稀,真正能“操刀”的,或僅曾家快一人。 此前已有專家說過,重建一座廊橋,比新造難度更大。目前暫定的方案是,參照文物部門之前測繪每座廊橋的數據和影像,以舊還舊。畢竟不是所有的構件都能找到了,缺損的部分,主要是小構件和瓦片,需要找到替代品,“光是對找到的每個構件進行原圖比對,就是一項十分繁復的工作。” 曾家快說,新造一座廊橋大約需要8個月時間,如果是重建被沖毀的古廊橋,可能需要的時間要多得多。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