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案例成為古鎮改造樣本 青石板下“別有洞天”
日期:2016/12/16 17:58:46   編輯:古代建築但凡去過烏鎮的游客,都會對其原生態的古鎮風貌留下深刻印象。本周,在浦西E片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未來館3樓,烏鎮案例將向觀眾展示一個曾經衰敗老城區的成功轉型之路。
但凡去過烏鎮的游客,都會對其原生態的古鎮風貌留下深刻印象。在整個烏鎮景區,看不到一根架空線,街面上看不到一條外露管道。而這一切,得益於改變烏鎮面貌的“管線地埋工程”,復雜的管線系統,全都暗藏在年代久遠的青石板下。
本周,在浦西E片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未來館3樓,烏鎮案例將向觀眾展示一個曾經衰敗老城區的成功轉型之路。
十年前曾一片衰敗
1999年,尚未開發的烏鎮仍是個無名的衰敗古鎮。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外出務工,鎮內的老屋也大多破敗不堪;雜亂的搭建混在老建築之中,空中密布的架空線與古鎮的風貌格格不入;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入河中,河道終年髒臭。
值得慶幸的是,古鎮的原有結構沒有發生改變,城鎮內的大部分建築和生活設施都保持著古色古香,這成為烏鎮日後“翻盤”的資本。
“復興”從管線開始
昨天下午,在烏鎮案例展館內,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高級經理劉慧潔講述了這座古鎮復興的過程。她清楚地記得,十多年前剛剛進入公司時,烏鎮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不破壞古鎮風貌,發展旅游業成為惟一可行的選擇。”1999年3月,烏鎮首次進入保護古鎮遺產程序,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古鎮踏上了復興之路。
發展旅游業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古鎮原有風貌。針對當時四處可見的架空線、露天管道,一場“管線革命”在老街拉開序幕。
百年古鎮也現代
如今,在烏鎮東、西柵老街上,抬頭不見電線電纜、低頭難覓水管槽道。在烏鎮案例上,一組老街截面模型揭示了其答案。
在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青石板下,一組組管線管道四通八達,遍及古鎮。生活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將生活污水和地面上的天然雨水,分別排入污水管道和雨水收集管網,進行集中處理和回收利用;電網、寬帶、有線電視通過另外一組管線接入家家戶戶;還有專門的管道向每個家庭提供干淨的直飲水。
與此同時,古鎮還對鎮內房屋進行修繕,恢復其古色古香的風貌,又完善了其生活功能。
保護歷史,以發展之名
烏鎮案例給人們最大的啟示,是一座古鎮在保護歷史與社區發展之間的平衡。“保護為了發展,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劉慧潔說,歷史遺產和城區發展共存,是烏鎮的成功之道。
烏鎮展現的另一個成功經驗,是正確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利用。“老城區改造應根據自身情況找到正確之路。”劉慧潔說,烏鎮案例帶給世人的,是開放式思考空間,而非標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