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多出古建築被列入保護之中
日期:2016/12/15 1:25: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常常凝聚於建築,而具有民族特質的建築可謂越老越古越有價值。中國人獨愛木材而非磚石所建的房子,正是由於對木材的偏好,中國傳統建築中可以超越時空得以保存者少之又少。
內蒙古攝影家協會主席額博從小生活在呼和浩特市,他說:“小的時分呼和浩特廟宇林立,古建築隨處可見,給人覺得是一座文化底蘊特別深沉的城市。”往常,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呼和浩特市,隨著無數新建築的崛起,加速了老建築的消逝。和歷史文化相比,現存古老建築的數量不成比例。隨著大量現代作風的摩天大樓、住宅社區遍地開花,如何維護古老建築的問題日益惹起關注。
這些古民居簡直全都是土木或者磚木構造,即便幸運免於蟲蛀鼠嚙,也難以禁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不少畫棟雕梁都在無名火災中灰飛湮滅。再加上中國先民看待古建築的態度一向是追求“整舊如新”而不是“整舊如舊”,“扳著指頭來數算,呼和浩特古建築十之八九沒有了。”從事建築史研討工作的內蒙古建築史專家趙振方可惜地通知記者。呼和浩特市一些古建築先後被撤除了,最先消逝的是城牆、城門、鐘鼓樓、商鋪、票號以及廟宇寺院。直到1982年開端,呼和浩特市的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如萬部華嚴經塔、金剛座捨利寶塔、和碩恪靖公主府、大召等古建築、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築才陸續被列為重點文物維護單位。每一次整修都不是部分修繕而是整體重建,形成了對古建築的一次次毀壞。不少古老建築不管其始建朝代如何懸殊,最後常常都變成明清建築式樣,以至是上個世紀的面目。因而,古建築的維護正在惹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無論是維護古民居還是古商鋪,都存在著相同的艱難。
“維護老建築的一個關鍵是資金問題,現行的歷史建築維護形式主要是由政府調撥資金停止維修和養護。從事了20多年的文物維護工作,現為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副研討員的孫立中通知記者,呼和浩特城中原來除了有眾多的召廟建築和商鋪商號建築外,還有大量十分精巧的帶有時期特征、民族特征的古民居。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10處國度級文物維護單位、52處自治區級維護單位和32處市縣級維護單位。可是一些建於明清時期的民居由於沒能列入到文物維護單位,於是就不時地遭到毀壞。為了實在維護歷史文物古跡,2004年呼和浩特市文物事業管理處對呼市市區內近百處不可挪動文物停止了細致調查和注銷,發布了88處不可挪動文物,包括市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壁畫、留念建築、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少數民族作風建築等。2011年4月,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處對位於玉泉區塞上老街的古民居、古商肆等58處不可挪動文物停止了掛牌維護。
但是,優秀歷史建築數量眾多,政府資金常陷‘僧多粥少’之困,招致一些曾經掛牌的優秀歷史建築得不到及時修繕和維護。維護認識單薄和技術落後也是某些歷史建築無法得到妥善維護的重要緣由。國內對歷史建築的維護和頤養工作起步較晚,學術界關於歷史建築維護的研討也比擬分散,沒有構成專業的學科,形成了我國歷史建築維護和開發技術嚴重滯後於興旺國度。還有一個容易被無視的緣由是,我們對歷史建築維護的理念上存在誤區:目前很多維護、頤養工程只求速度和數量,不求質量。中央政府近來紛繁制定出台的維護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從古建築仿古青瓦的旅游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作為維護資金的重要來源。這樣一來,為數不多的老建築又面臨著過度旅游開發帶來的傷害。”呼和浩特市文物事業管理處維護一科包小民說。
孫立中副研討員表達了本人的憂慮:“近20年,維護文物和城市建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鋒利。現代很多的仿古建築外型單一,折舊率不超越50年,年輕得難有歷史故事。如此一來,我們的下一代或許只能在書本上見識到‘翼角起翹’,至於廟宇樓台的意趣就更無從了解了,歷史文化名城就只能借助文字記憶了。”這絕非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