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新疆喀什市東北郊5公裡處、聞名遐爾的阿帕克霍加墓首次整體修繕日前結束,獲得專家組的驗收。相傳此墓中還葬有清朝乾隆皇帝的“香妃”,故又被稱為“香妃墓”。
23日,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領導小組執行辦公室綜合部主任徐桂玲稱,阿帕克霍加墓為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國家投入2100多萬元人民幣對其進行修繕。
阿帕克霍加墓修繕於2010年4月動工。徐桂玲稱,阿帕克霍加墓主墓室曾於1997年進行維修,此次修繕是對這處文物整體修繕,尚屬首次。
阿帕克霍加墓是今新疆境地內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伊斯蘭教“霍加”(即聖人後裔)陵墓,始建於1640年。
該文物由於年久失修,缺乏日常維護,再加上地震、雨水侵蝕及游客踩踏等因素影響,主墓室琉璃磚脫落嚴重,院內地面墁磚殘缺,一些建築牆體開裂下沉,存在安全隱患。是次修繕主要針對主墓室、高低禮拜寺、教經堂、大禮拜寺、經文學校、門樓和圍牆,補配地面墁磚,整修排水、灌溉系統等。
阿帕克霍加墓是一個具有維吾爾族傳統建築藝術的古建築群,造型極為別致,有著濃郁的伊斯蘭特色。主墓室為陵園主體,是新疆最大的穹頂式建築。有學者認為,香妃就是乾隆時期的容妃,本名買木熱·艾孜姆,自幼體有異香,被稱為“伊帕爾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選為妃子,賜號“香妃”,因水土不服病故,由一百多人抬運棺木,歷時三年運遺體回鄉,安葬於阿帕克霍加墓中。
據悉,2006年“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計劃”啟動,在五年時間裡國家投入專項保護資金4.2億元人民幣,涉及新疆6個地州12個縣市的2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