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城牆磚,城磚

城牆磚,城磚

日期:2016/12/15 1:22: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筆、墨、紙、硯,素稱“文房四寶”,然而隨著書寫工具幾次改朝換代的“革命”,除紙以外其余三件寶正日益淡出現代社會。家住白雲山腳下的李海老人,數十年癡迷古硯台集藏,石硯、陶硯等600余方硯台洋洋大觀,上迄漢代下至上世紀初。

  600多方硯台洋洋大觀

 
  昨日記者走進李海老人的家庭藏品館———煮石齋,如進入古硯台的“大觀園”,600多方硯台嚴密地排列和堆放在書台上,質地各異,除石頭、青瓷、陶制品外,還有銅、鐵、橡皮、塑膠、景泰藍、合成樹脂等雜硯,形體大的勝似城牆磚,小的玲珑如品茗杯;重則需雙臂托起,輕則可置於指尖。李老告訴記者,他收藏的古硯台有“兩全”,其一是漢朝至上世紀初各時期的硯台齊全,沒有斷代的情況;其二是中國四大名硯齊全。

  唐硯似箕宋硯如履

  李老的600余方古硯台形態萬千、造型奇特,有的看似硯台更像簸箕、鞋子或者斧頭,有的硯台外有包裝盒,開啟後方知內裝硯台。李老告訴記者,漢、唐、宋、清四朝制硯各有特色,突顯了當時的民風民俗。

  唐硯形如箕,一端扁圓形,另一端近弧形,釉色上除青釉、青黃釉外,赭釉、黃褐釉等也頻頻使用,使古硯台的色彩趨向斑斓,此外以足托硯也開始流行。宋硯則以造型取勝,有履硯、琴硯、斧形硯、船形硯、蟬形硯等不勝枚舉,且履硯還有男鞋硯和女鞋硯之別,宋硯一改前朝硯台的厚、大,變得薄而小巧。明清時期中國硯台制作技術攀到頂峰,不僅造型上突破規矩形,講究葫蘆、鐘、瓶、天然等形狀,即依照石頭的自然形狀不拘一格設計硯體,並且石硯雕琢也極盡精巧,出現浮雕、立雕、圓雕、透雕等形式,硯台從傳統的書法工具遞進為藝術品。

  唐代城牆磚巨型硯重20公斤

  在李老的所有硯台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個重20公斤的巨型硯,長、寬均20厘米左右,厚6厘米,該硯台系唐朝城牆磚所制,正面淌池為“鐘”形,城牆磚背面刻有隸書字體,落款為開元十二年。唐代城牆磚巨型硯最初被發現在山西一個農民家的豬圈裡,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看了李老贈送給他的硯台書籍後,覺得有趣便買下帶來廣州,對這不期而遇的收獲,李老自然是喜不自禁。李老說,古代文人風雅,用磚瓦制硯台多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

  白沙先生筆硯藏煮石齋

  李老最鐘情的硯台是一方明代端硯,硯體正面為淌池,背面刻有嶺南大儒陳獻章的畫像,據考此硯系文友贈送給白沙先生的。李老的煮石齋裡還有一枝用茅草扎成的奇怪“毛筆”,他說這種筆是白沙先生晚年發明的,用茅心束縛而成,之後曾經失傳,如今再現世,一枝“白沙茅筆”價值100多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