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千億重造古城汴京”
日期:2016/12/15 1:21: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日,河南開封“千億重造汴京”的新聞令輿論嘩然。而在山西大同,另一場聲勢浩大的古城再造計劃早已展開。簇新的城牆,成片的廢墟,見證著大同的“復興”之夢。
山西大同,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2300余年的建城史。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曾輝煌一時,近20年來卻日漸式微。2008年初,新任市長耿彥波強力推行耗資上百億的“古城恢復性保護工程”。其中城牆修復工程投資10億元,將在5年內全面完成四面城牆及甕城的修復。“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的口號下,大同城開始變成了一個大工地。
2008年2月,以熱衷城建聞名的耿彥波上任大同市長。在調研僅十天後,耿彥波就拿出自己的城市改造規劃,並揚言五年見分曉。一時間,古城復興工程遍地開花,似乎要讓大同瞬間“回到明朝”。圖為2010年9月12日,耿彥波(右)在仿古建築工地上現場指揮。由於勤於跑工地,一雙滿是灰土的鞋也成了他最顯著的記號。
2009年4月,大同陸續開工建設東城牆、華嚴寺、善化寺、文廟、清真寺等名城保護十大工程。隨後,修復南城牆、北城牆等項目也陸續上馬。很快,大同到處是高聳的塔式起重機和腳手架,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圖為2010年9月15日,市區的老百姓從正在緊張建設的城牆邊經過。
有著650年歷史,由黃土夯就的城牆被穿上清灰色的包磚“外衣”。按照規劃,每一面城牆高14米,下寬18米,上寬14米,望樓12座、控軍台兩座、角樓兩座,箭樓、月城、甕城各一座,綿延1800米。
舊城內街道的名字也俱恢復古風:原來的雁同東、西路及延伸段,擬合並定名為平城街;古城城牆內的東、西、南、北街名,擬分別恢復為和陽街、清遠街、永泰街、武定街;甚至連路燈也被全部更換,以求與古風相配。圖為2010年9月15日,工人們正在一座正在修建的仿古明清街上施工。
在“名城復興工程”中,古代文物的修復是另一個重點,需要修復的有代王府、華嚴寺、善化寺、文廟、帝君廟、法華寺、關帝廟等。華嚴寺工地上,消逝多年的古代建築已經一座座破土而出。圖為2010年9月14日,上千名居士准備進入剛剛修建完工的華嚴寺內。9月25日,華嚴寺將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
2010年9月13日,44歲的高翠萍登上了華嚴寺內的木塔,開始她的清理工作。她是一名物業工作人員。復原的華嚴寺衛生工作,由專業的物業公司來保潔。
大同恢復建設的不僅僅是城牆,還有圍繞城牆建設的是帶狀環城公園。耿彥波稱,大同未來的旅游人數瞄准300萬的目標,以100元門票算,一年是3億元。圖為2010年9月12日,部分完工的城牆隔著公園綠地,和城內還沒有完全拆除的棚戶區相對而立。
2012年底,大同古城將全面合龍。在耿彥波的構想中,老城內的所有現代建築都將搬遷出去,以恢復傳統的城市格局。圖為2012年8月10日拍攝的大同古城牆東城牆。
“一幢樓,昨天還在,今天就沒了。”這樣的速度大同人幾近習以為常。2009年,大同的城市拆遷面積高達400萬平方米,平均一天一萬多平方米。激進的大規模拆遷,讓耿彥波被人稱為“耿拆拆”、“耿指倒(一指就倒)”。然而,耿彥波並不願意為這些爭議耽擱時間,他對外界表示“我沒時間等了”。快馬加鞭的建設中,十幾萬大同市民搬離老城區,為這座“再造古城”讓路。
2012年,耿彥波迎來了5年任期的最後一年。近15年來,耿彥波從未在一個地方干滿一屆,這不禁也引發了大同市民對其可能中途調離,落下個爛尾工程的擔憂。而如今這場浩大的“古城再造”運動依然如火如荼,大同已難再回頭。圖為2012年2月10日,大同城內的大片棚戶區等待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