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以萬壽山、昆明湖及諸多宮苑建築為主體的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中國悠久造園藝術的經典范例和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皇家園林。今年,頤和園啟動新中國成立後的大規模園牆修繕,預計明年3月完工。
措施 “古董”園牆今年大修
頤和園園牆長達8公裡,北面園牆建於清乾隆時,東、南、西三面園牆建於光緒十七年,可謂“古董”園牆,是頤和園的第一道景觀。頤和園副院長鄒穎介紹,當初乾隆建園時不設圍牆,把頤和園景觀與玉泉山及周圍的稻田融為一體,慈禧重建頤和園時才把圍牆建起來,後來因政局不穩又進行加高。
目前,園牆存在用料雜亂、開裂、鼓閃、局部坍塌的現象,大范圍存在安全隱患。
今年頤和園啟動大規模園牆搶險修繕,將拆除歪閃嚴重的部分,重做基礎,添配地栿石,統一恢復為虎皮石材質、傳統麻刀灰勾縫、寶盒頂牆帽,還將統一高度。西門至南如意門段的一期工程已完工,修繕范圍為1663米。目前正在進行西門至北如意門段的二期工程,修繕范圍為1886米,計劃明年3月完工。
南湖島年內完成修繕
頤和園南湖島位於昆明湖南部,是連接17孔橋、東堤、西堤的重要建築,包括龍王廟、涵虛堂、澹會軒等23座建築,是清代宮廷祈雨的重要場所。島上建築始建於乾隆年間,鹹豐十年被毀,光緒時重修。
2007年涵虛堂全面整修,其他建築因多年未修繕存在漏雨、油飾剝落等現象,個別建築存在安全隱患。
本次修繕計劃今年底完工,將來用以進行文化展示。
監測“細”到了微環境
頤和園成為世界遺產監測試點單位後,監測內容包括古建築、古樹名木、建築彩畫,以及水文地質等環境要素,游客量、噪聲等人為活動影響,有些監測還“細”到了微環境。如對頤和園長廊的古建築彩畫所處微環境、彩畫色彩信息分別進行指標監測。
同時,通過物理監測儀采集風速、風壓、照度、溫度、濕度等數據。這些數據在與彩畫監測數據積累一段時期後將為探明彩畫病害形成原因和解決辦法提供依據。
長廊項目開展後,今年頤和園又選取了涵虛堂等5處開展微環境監測,布點覆蓋全園。
釋疑 咋平衡游客量與文保容量?
鄒穎介紹,頤和園原來是私家園林,現在作為世界文化遺傳、國家重點園林對游客開放,文物保護確實存在一定難度。目前頤和園年游客量在1400萬左右,與園林文物保護容量不能達成平衡。
對此,頤和園采取了分區游覽的辦法,對晨練的本市市民盡量引導到西區非主要游覽區進行,對在主要游覽區行走的外國及外省市游客,將進行監控,及時采取疏散措施。在“五一”、“十一”等節假日人流密集時,將在擁擠及易對古建、游客產生危險的地段設單行線,在佛香閣、文昌院等節點限制人流。
如何解決園外古建被占用?
鄒穎介紹,從1998年申遺一直到現在,頤和園陸續收回古建環境,但目前還有一些場所尤其是園外場所被占用。周邊歷史上屬於頤和園范圍內的場所,以前是外圍景觀,如升平署就屬於中央黨校,東宮門一處地方被二炮占用。
對此,頤和園一方面通過政府積極呼吁,另一方面也需要充裕的時間解決,有的涉及到歷史問題,解決起來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