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表示,即將出台的《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將給予獲評為蘇州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項目資金扶持,以幫助其開展人才培養、技藝提升、產品研發、展示推廣等工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生產性保護受到了高度重視與推進。
對於非遺的認識與保護
存在一個過程
2015年,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基礎,制定出台《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性保護工程實施管理辦法(試行)》、《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及《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示范基地命名與管理辦法(試行)》;修訂了《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管理辦法》、《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命名與保護管理辦法》。——這些或修訂或新出台的政策法規,主旨是讓非遺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事實上,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是存在一個過程的。例如數年前提出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就曾經是一個引來關注與爭議的概念,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意設計人才將目光投向“老手藝”、“手作”時,身在廬山中的人們才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返當下生活需要直面一些問題。
《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市非遺辦主任李紅表示,生產性保護主要涉及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中藥炮制技藝,此3類項目在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接近半數,在蘇州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因此開展生產性保護,對於保護傳“承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與現代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煥發應有的活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十分緊迫的工作。”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非遺生產性保護是有其基本原則和底線的,那就是堅持手工生產,最能夠體現非遺項目特性的核心流程,必須是手工生產。對此,《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第二十一條規定,“以非手工產品冒充手工產品,或以其他單位或個人產品冒充本單位產品”者;將被取消其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稱號,並終止或收回其所獲得的相關權益及扶持獎勵資金。
培養傳承人是非遺核心流程的關鍵
與物質遺產不同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使用者的關系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對於一些已退出歷史舞台或正極度瀕危的非遺項目而言,人在技在,人亡技亡”是客觀現實。“
近年來從事非遺保護法規政策研究的市非遺辦副主任王燕認為:“手工藝的娴熟掌握與應用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大部分項目都需要10年以上。我曾經調查了約200個傳統手工藝項目,近70%的項目存在缺乏年輕從業者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藝的藝人的現象。青年後繼者的缺乏已經成為當下眾多手工藝存續的主要危機。一些手工藝項目,盡管有一定的市場,卻可能因為青年藝人的缺乏,無法進行正常生產或擴大生產。”她舉例說明,古代書畫與圖書修復人才在最近10余年中的需求與供給比接近1:100,直至今天這種供需比仍然沒有大的改變;而一些目前看上去比較繁榮的項目,卻有可能因為後繼人才的缺乏,在不遠的將來遭遇“斷崖式的衰落”,比如蘇繡,1980年後出生的本地從業者在從業者中的比例目前不超過20%。“因此傳承工作是當下生產性保護的重中之重,政府應通過給予資金、政策等各種舉措,鼓勵手工藝的生產單位、傳承人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傳承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從事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與技藝的傳承。”
為此,2015年5月初,蘇州市承辦了文化部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6月16日,文化部在上海大學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了該試點工作的現場協調會議,市非遺辦主任李紅與會。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計劃”,在蘇州開班,來自蘇州的120位刺繡、核雕藝人參加了為期1個月的集中培訓,11月中旬至年底,貴州省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海南省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又先後在蘇舉行。
吸引最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非遺技藝傳承與文化推廣之中
在振興傳統文化和拓寬國際交流齊頭並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研發機構與設計師關注到了極具文化內涵的非遺項目,通過不同的設計與轉化,越來越多的以非遺為內容的生活用品及生活藝術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在市非遺辦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舉行的座談會上,年輕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就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就我們曾經的教育背景和現在的實際操作來看,很多非遺技藝的核心內容仍然具有相當的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這些特點與那些追求個性、小眾、定制的消費需求有很高的契合度。事實上相當部分的老手藝及其制品在它們盛行的當年,就是高檔生活藝術品。”與會的一位年輕設計師表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與項目可以與非遺傳承人進行合作,以開展傳統技藝的應用推廣和產品設計研發。
為此,蘇州市非遺辦在去年年內,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社會公眾的文化推廣活動,其中包括了“觸動”——市民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體驗、“尋蹤”——蘇州非遺傳承人進故宮及“藝見”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面對面等系列活動。不同年齡段的社會公眾因此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渠道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未成年人及高校學生也是非遺文化推廣的重點人群,市非遺辦會同市區中小學校及部分高職院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共計有55項非遺項目,包括傳統戲劇表演及欣賞、傳統文藝觀摩學習及傳統手工技藝等,以授課、講座、表演、展演等多種形式走進校園。
不僅如此,《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辦法(試行)》也對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文化推廣給予了鼓勵:“鼓勵生產單位及其他企業、社會組織,建立生產性保護涉及項目的專門展示區域,用於傳統手工技藝及成果的集中展示和互動體驗。鼓勵各類媒體、傳播機構等利用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和網絡媒介等開展生產性保護涉及項目的展示推廣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利用互聯網建立各類在線交易平台,開展生產性保護涉及項目產品的網絡營銷推廣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生產性保護涉及項目產品創意集市或恢復相關傳統集市。”為此,相關部門將在通過專家評審後,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與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