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諾鄧,凝聚一千三百年的白族時光

諾鄧,凝聚一千三百年的白族時光

日期:2016/12/14 10:28: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諾鄧,凝聚一千三百年的白族時光     諾鄧,凝聚一千三百年的白族時光

    我印象中的諾鄧是一個有著很多紅土築牆的房子,依著山向上蔓延,寧靜的小巷子裡,各家的狗隨意游走,所有的房子都大門敞開著,有老人抱著孩子坐在門口,身後的院子裡鮮花盛開。

    諾鄧我去過三次了,每一次都能讓心情變得很平靜,忘記凡世的紛擾。

    從雲龍縣城出來沿諾鄧河上溯四公裡,便是大理雲龍縣果郎鄉的諾鄧村。整個村子環抱在群山中,不過兩百戶人家,以河為界,分河東河西兩個生產隊,河東依山,河西臨水。諾鄧有“千年白族村落”之稱,自唐代南诏時期以來,近一千三百年村名不變。

    民居和古建築群

    我們下車的村口海拔1900米,最高處的諾鄧玉皇閣,海拔2300米,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後有一小塊較平坦的台地外,河東民居都建在山坡上。有些地勢很陡,民居建築的牆基石腳很高大。特別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前家樓上的後門,即通後家的大院,樓院重接,台梯相連。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勢,縱橫交錯,清一色的石板鋪成,三步一階,五步一台。有數不清的蒼老的石台階。

    每次來我都是選擇住山腰的白族人家,兩老夫妻帶著孫兒,四合院大大的,種有李子樹、三角梅和已經掛果的核桃樹,養了兩條狗。女主人周阿姨做一手爽口的飯菜,男主人黃叔一手建立了村裡第一家家庭博物館,有家譜,有農具,有磨盤,有我無法辨認真偽的銀圓,還有代售村中老人寫的書。

    虎頭虎腦的孩子明顯比以前長高了,還是和從前一樣羞澀,會躲在門後面看我們。狗兒阿黃,幾年前它還小的時候逗著玩過,之後每次去它都還認識我,遠遠一聲:阿黃!小東西就歡快地奔過來了。

    在村中游走,每戶人家的大門都敞開著,可以隨意走走看看。諾鄧民居建築式樣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因為保護得比較早,現在基本保持原貌,由於依山而建,構思變化奇巧,風格呈多樣性。諾鄧的民居建築很講究工藝美術:門、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圖案精細美觀,山牆、院牆上均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的正房、廂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絕少雷同。各家正房堂屋的風格,都體現出莊重、古樸、典雅的格調。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代的一些家俱、古董。諾鄧村有九十多處明、清時代的古建築院落,有五六十處民國時期的建築,還有元代建築“萬壽宮”,部分木梁構造與地面磚石完好如昨。

    諾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比較出名的有:黃氏題名坊、舊“五井提舉司”衙門等。村後北山腹地有黃家祠堂。上行,是“騰蛟、起鳳”木牌坊,飛檐斗拱,雄奇高大。再往上,便是“諾鄧玉皇閣”建築群,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木參天,蔭翳蔽日,樓榭參差,殿閣如聚。三層閣樓式建築的玉皇閣大殿高聳雲霄。大殿建在三米高的石階上,殿前院種植著翠竹奇花,有幾百年樹齡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等。大殿前有彌勒殿,後有靜室。殿右有武廟、文廟。文廟建築莊嚴典雅,別具風格。玉皇閣和三清宮等構成了道教建築群。

    村周圍還有東山的香山寺、古嶺寺等,都是兩井院式建築。北面山中有觀音寺等建築。西南面古道上有兩道牌坊。古墓、碑刻遍布此山。

    曾經興盛的鹽業

    諾鄧鹽業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公元前110年,今雲龍地區已產鹽。雲龍境內鹽井較多,最早開采的就是諾鄧井。公元1383年,明朝在雲南設“雲南四提舉司”,其中的“五井鹽課提舉司”,治所就設在諾鄧。我曾經在村裡的制鹽小作坊井用15元購買過一塊鹽巴,呈橢圓形,回家用小刀一點點刮著用,感覺很奇妙。

    關於諾鄧鹽井還有個有趣的傳說:村裡的牧羊人每天趕羊經過一山崖,羊群總是停下來舔巖壁,驅趕不散,每天如此。牧羊人覺得奇怪,某天扒開草叢一看,見有小小的水流流出,用舌頭一舔,是鹹的。後來,經過村人的挖掘,就有了後來一度興盛的鹽井了。

    鹽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諾鄧村的演變和發展。南诏時“細諾鄧井”的鹽業生產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當時四方商賈雲集,諾鄧百業昌盛,繁榮興旺。。諾鄧村每月趕四次集市:初一、十五為“大街”,初八、二十三為“小街”。村中街道因山就勢,店鋪基本由北向山坡一面開,街面雖不寬,但店鋪有幾十家。後因歷史變遷,雲南的鹽業敗落,諾鄧也就慢慢沒落了下來。村中現在還有鹽井龍王廟記載著當年輝煌的歷史。

    自制藥茶

    晚飯後,周阿姨說:“待會兒我們去跳舞,你們去嗎?”我們一下就來了興趣。地點在大青樹。

    天已經黑了,我們一行人打著手電過去。大青樹邊已經聚集了很多人,大青樹下有個小賣部,沒有門,人們從窗戶上爬進爬出。小賣部的另一邊是用黃泥鑄著招牌的“古村吃住店”,另外有個牌子搭售藥茶。門口的空地上,婦女們圍成圈和著音樂打跳,有個七十來歲的老太太,手腳雖然不利索,但也樂呵呵在其中搖晃。

    我們找了個石板桌子坐下,有個小姑娘送來土陶的茶罐和幾個土陶的杯子,笑著說:“這是我們這裡的藥茶,你們嘗嘗。”這一嘗不要緊,連平常不食甜味的老三都詫異地說:“這裡面都是什麼呀?這麼好喝。”

    走的時候,老板告訴我們,這個是藥茶,用村裡自己采摘配置的多種藥材泡成的,清熱下火。

    在樹下聊到11點,村裡人都散去了,打跳雖是他們平時的娛樂活動,但白天要勞作,還是比較辛苦,因此會適可而止。小賣部的老板堅持不肯收我們的茶錢,說是免費提供的。

    村中老人

    第二天一早起床,吃過周阿姨做的荞麥餅和綠豆稀飯,一個人到村裡閒逛。沒有按常規的線路去看村裡的制鹽作坊,而是繞著村子往上走,想去側面看看整個村子。沿著山間的小路,卻走到一戶人家門口。剛在門口一探頭,院裡就沖過來幾只大狗,沖著我叫,正准備退出來,一位老人走過來喝住三只狗,並招呼我進去坐。老人和老伴兩人在家,孩子都在外面打工。給我泡上一杯茶,老人進廚房做飯,並說午飯就在我家吃啦,不要客氣,我喝著茶,逗著剛才嚇我的三只狗,滿心歡喜地謝絕了他的好意。

    老人聽說我要拍照,熱心地帶我去看後山的寨子,並教我如何穿過他的菜地尋找到最佳角度。他這樣幫助過很多人,唯一希望的回報就是能把他的照片寄回去給他。看著他的相冊,我想,人就是這樣的,要求越簡單,快樂越容易得到。

    謝過老人下山,穿過村莊的時候有種恍惚而又熟悉的感覺,猶如時空變換,走在故鄉的路上,哪裡有塊碑文,哪裡有個牌坊,早已了然心中。黃霞昌博物館

    無意間走到黃霞昌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門口,只有一個老人獨自留守,他正是黃霞昌本人。較之我們入住的家庭旅館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雖然也屬私人性質,但顯然規模更大,物品更多。這裡是每位五元的參觀費。雖然只遇到我這一個游客,老人略有些失望,但還是熱情地幫我講解了整個屋子每一樣物品的來歷、用途以及歷史價值,並搬出藏在壁櫃裡的一個明代青花瓷瓶給我看。老人無奈地說,很多人到這裡參觀之後,都覺得經歷了文革,這裡還能保存下來這麼多珍貴的字畫和文物,實屬難能可貴,但一個月不滿三百元的參觀費實在不夠房子的修繕保護和生活,而且守著這麼一屋子家傳,他很害怕失竊!老人很認真地站在堂屋下讓我拍照留念。他說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諾鄧,了解諾鄧,他也希望能得到政府方面的資金幫助。

    太極鎖水

    從諾鄧村出來走到縣城邊,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比江交匯處,繞了一個“S”型的大灣子,形成了類似道教“太極圖”的奇妙天然景觀。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我們的車沿著去天池的路開了20分鐘,到達山頂的觀景台,太極圖豁然就在眼底。一條河,兩座山,不能不感歎大自然的魅力,雲龍的魅力所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