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上裡古鎮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公裡,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上裡古鎮東、北、西三面為丘陵山地,中南部是山丘圍成的平壩,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特殊的地形使得上裡古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舒適宜人。古鎮至今保留著千百年的風貌,雖然有些地方是新建的,但也不顯突兀,這一點難能可貴,而且可能是多數雲南旅游者喜歡的。
上裡居於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匯聚的寶地。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捨,石板鋪街,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古鎮初名“羅繩”,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還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又因場鎮內有韓、楊、陳、許、張(韓家銀子-錢、楊家頂子-官、陳家谷子-田、許家女子-靓、張家錠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稱“五家口”。古鎮的街道均為石板鋪成,建築群的房屋為木制樓閣,錯落有致,青瓦飛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鑲嵌雕刻組合而成,畫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藝術雖然被歲月侵蝕已殘舊失去了光鮮色澤,然而其工藝的精湛、構圖的精巧卻無法掩飾,凸顯著民族文化的深厚。
上裡古鎮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工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裡居於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匯聚的寶地。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捨,石板鋪街,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上裡古鎮旅游看點都和古有關。
古鎮 古鎮建在二水環繞,面向田野小丘,與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橋相 上裡鎮映成趣。鎮上古樸的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各異,石板鋪街,木屋為捨。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覽,宛如觀賞一幅古老的畫卷;身臨其間,有又一種時光倒流回到從前的感覺,仿佛置身世外。
古橋 從古鎮沿河上溯1公裡,有十余座古橋,造型無一相同,這些橋梁不僅是南來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現了古鎮歷史和匠師的技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41年的“二仙橋” (單孔大跨度石拱橋)與清乾隆14年的“立交橋” (進入古鎮的必經之路,橋面平整,兩端為引橋,可上下通行,大有“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勢)。
古塔 上裡的古塔分為文峰塔(又稱字庫)、建橋塔、藥王塔和捨利塔。是體現上裡鎮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繁榮程度的象征性建築物。
古牌坊 古鎮內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級保護單位“雙節孝”石牌坊;市級文化陳氏“九世同居”和陳氏“貞節”牌坊。
古泉 白馬泉、噴珠泉是古鎮域內獨特的風景區,素有“雅州山水秀,二泉天下奇”的美譽。白馬泉古名“龍淵”,是常年恆溫間歇泉,因起潮落潮均能聽見馬蹄的聲音二得名;噴珠泉,距白馬泉100米,泉邊有清代雅州太守黃雲鶴所書“噴珠泉”三個大字,該泉泉水終年不枯,清澈見底的泉池隨時可見到珍珠般的氣泡從池底噴出。
古鎮特具歷史和自然生態兩大優勢,二水環繞的鎮內,古橋、古樹、古場鎮,古塔、古洞、古牌坊,再加上清末的宅院(韓家大院)、唐代的噴泉(淵澤侯白馬泉)盡向世人展示她樸實無華的千百年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