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迎客 還得量力而行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文物迎客 還得量力而行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34: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只為一睹《清明上河圖》芳容,排隊長達14小時。進入展廳,僅僅三分鐘的停留,讓人意猶未盡。再往後,又將是5年的等待。
  這一幕不僅發生在近期的故宮特展上,也是不少文保景區的縮影。只見人群難見景的狀況,不僅讓游人體驗大打折扣,更令景區的文物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
  專家學者在接受《法制晚報》采訪時紛紛表示,文物保護是發展旅游的基石,也是一道絕對的需要優先解決的命題。但保護的目的是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和分享藝術瑰寶,這就要求景區管理者以“智慧管理”的方式,實現文物保護與開門迎客之間的動態平衡。
  景區供求矛盾加劇
  文保底線遭踩踏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百姓對於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擴大,歷史文化景區成為游客追捧的目的地。全民旅游熱潮正在來臨,並將在未來變成一種常態。
  但就在旅游業漸進繁榮的當下,由於景區接待能力有限,部分文物已經顯現出“吃不消”的現象。有媒體報道,近年來,故宮的一些路面、台階因游客太多而已磨損,甚至出現地磚坑窪開裂的狀況;莫高窟洞窟內因大量游客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參觀,呼出的二氧化碳使壁畫產生酥鹼、顏料變色。專家們稱,短短幾十年的景區開發,讓古跡遭受的人為損壞超過了過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蝕。
  對此,不少景區想出辦法,例如在游客可觸及之處安裝透明罩,在室內建築門口圍起鐵欄桿,一些地面蓋了類似毯子的物品保護隔離。如此這般,游客的人數增加了,但游客離文物的距離卻遠了。
  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向法晚記者表示,文物保護時不我待,在旅游管理和建設中保護文物不應與其他利益進行權衡,而應該放在首要位置,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命題。
  限流成為有效手段
  專業性尚存不足
  解決景區游人過多的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限流。這在其他國家早有先例。比如埃及的國王谷吐特阿蒙法老墓,每天限定100人次參觀。意大利要求登比薩斜塔的游客必須分小組、分時段,每批只安排15人,在塔上停留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我國也有不少景區設定了每日游覽人數上限。故宮8萬人、曲阜 “三孔”景區10萬人、布達拉宮2300人……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曉琨對本報記者說,限流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游客的舒適度,保證文物的可承受壓力。但限流方式應當更具科學性:從短期來看,每天的限流應當分時段分景點配置;從長期來看,景區最大限流的人數控制應當與景區管理能力相匹配,隨時升降。
  文軍表示,面對近幾年突然而至的全民旅游潮,部分文保景區的預案並不成熟,在特殊時期,往往動用志願者等非專業人員進行現場維護。但由於志願者的文物保護與控制人流的專業能力相對較低,並不能及時提供快速反應服務。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李稚田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智慧旅游”對於景區管理者而言意味著“智慧管理”,而管理者應當善於將客流信息變成實用數據,設計科學的管理辦法,以更專業的操作,合理規劃人流、開放路線、游覽時間。他同時強調,“智慧管理”的理念應當貫徹到景區內部人員管理、文物保護、景區開發等方方面面。
  預約完成限流引流 票務機制待創新
  今年“十一”長假國內不少景區執行最大承載量限流措施,但一方面景區依舊擁堵,另一方面,到景區後吃了“閉門羹”的游客心裡也添了堵。有業內人士表示,景區公布最大承載量只是一個開始,重點還在於如何限流引流。等游客都抵達景區了才開始限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大力實行景區門票預約制。
  孔繁峙表示,目前,門票價格對於調節游人數量的槓桿作用已經微乎其微。預約作為一種提前緩解客流的方式,可以消解游客與景區雙方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但在操作過程中,景區方面應盡量提升透明度。比如開放電話、網絡、手機、實體訂票點等多種渠道,滿足不同游客的訂票需求。更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將預約的數量、時段詳盡地公布,給公眾參考。
  王曉琨提到,預約同樣存在風險。時間過長的預約,在參觀日期到來前存在諸多變數,這將無助於景區資源的有效配置。
  他同時提及另一種游客疏導方式:針對不同類型門票設定時間不一的參觀周期。例如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買一張門票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多次出入景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部分景區在單點時間內的參觀壓力。我國文保景區同樣可以參考類似票務制度,對於單日集中爆發式游客壓力,可以起到緩解功效。
  藏品應定期回庫 新增場所充分展示
  1987年10月,黃山管理者和資源保護專家受“封山育林”“海洋休漁期”的啟發,在國內首創景點“輪休”制度。時至今日,不少文保景區也開啟了文物藏品和景點的定期“休養生息”模式。王曉琨表示,文物的定期展出與回庫休養,是目前一種比較穩妥的保護方式。
  今年3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館藏180多萬件(套)文物藏品中僅對外展出1萬件。有相當一部分古建築長期用作業務辦公和文物庫房。
  為疏解遠超負荷的客流, 故宮博物院此前已啟動位於海澱區西玉河的北院區建設項目。李稚田對記者說,文保景區開建新館、展示藏品,是從文物入手,分流景區游客壓力的另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將可以永久展示的固定藏品挪至其他固定或合約展覽場所,同樣體現出景區的管理智慧。李稚田對記者說,文保景區開建新館、展示藏品,是從文物入手,分流景區游客壓力的另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將可以永久展示的固定藏品挪至其他固定或合約展覽場所,同樣體現出景區的管理智慧。
  沉睡資源有待開發 有助實現客源分流
  王曉琨對本報記者說,目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極不平衡。由於地處偏遠地區,缺乏宣傳、交通不便,全國大約有60%的文保景區藏有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跡、文物尚不被世人知曉。若此類地區能夠得到良好的開發,也有助於全國范圍內的游客分流。
  李稚田表示,地方政府應實現“大旅游委”的概念,而非靠景區各自為政。將資源統一起來連片發展,將能夠為地方旅游帶來更廣闊的空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