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地存30余棟小洋樓 作家秦牧曾居於此
日期:2016/12/15 1:20: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30多棟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小洋樓保存較完整 部分出自名家手筆 沒一棟完全重樣
為發掘廣州更多有價值的老建築,促進廣州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本報發出征集令,邀您一起“挖掘”線索,將有價值的建築文化遺產寫入保護名錄。這些建築應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或與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有關,能反映城鄉發展和人文歷史。線索包括照片、圖紙、文獻、故事等資料。本報將酌情刊登,並將線索推薦給市規劃局。
傳統中軸線上的教育路鹽運西社區,因其為清代鹽運司所在地而得名。鹽運西正街、一巷、二巷、三巷絕大多數房屋都是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的精致洋房,雖然規模不及新河浦、華僑新村,卻小而美,建築呈棋盤式平行布局。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的中西結合磚木結構洋樓建築,現存30多棟,總體保存比較完整。老街坊介紹,部分是出自建築名家的手筆,且所有建築沒有一棟完全重樣,可謂一個洋房博物館。著名作家秦牧、陳殘雲都曾居住在此,文化底蘊深厚,值得關注和保護。
鹽運西的建築規模不及東山的新河浦,更遠小於華僑新村。但這裡的特點是規劃整齊,小而美。主街為鹽運西正街,西側為鹽運西一巷、鹽運西二巷、鹽運西三巷。整個社區的房屋基本上都為南北向,呈現中軸線上較難得的棋盤式平行布局。
最有特色的是門廊拱券,30多棟建築基本都不相同,雖然是小處,卻賦予了每棟設洋房不同的個性。這些洋樓以鹽運西正街東西為界,西側和內街的洋房多是上世紀30年代的建築,中間開門,屋內中間為樓梯,水磨石米梯級木扶手或水泥扶手。梯後是天井,兩側為套間,前為陽台,後為廚、廁。配以綠樹或小庭園。鹽運西正街東側的樓房大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房屋,與民國洋房最大的不同在於設計了大陽台,外立面更為簡潔,少了裝飾。整個社區保存較好的建築有鹽運西正街3號、18號、19號、23~28號,鹽運西一巷2號、5~17號、18號、20號,鹽運西二巷1~6 號,鹽運西三巷3號、5號、7號、9號。
據此前文物普查的了解,80多年前,最早是華僑在此購買了用地,聘請設計師設計洋房。本身是歸僑的居民麥老師回憶,早年查詢房屋檔案,得知鹽運西二巷雙號數的幾棟洋房出自愛群大廈的設計師之手,可見鹽運西的洋房不少都是精品。曾住在鹽運西社區的知名人士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兩位著名文化人——作家秦牧和陳殘雲。記者幾經打聽,老街坊麥老師證實,秦牧和陳殘雲是鄰居,都曾居住在鹽運西正街24號大樓裡。24號建築比較別致,樓外有一堵紅磚牆綠琉璃瓦砌成的開放式圍牆。與正街東側的多座建築一樣,這是建國後修建的公寓式洋房,設計上與民國時期洋房有較大區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有大面積的陽台,外立面更為簡潔。
住家故事
歸僑兩代人 一住六十年
鹽運西是廣州近代華僑房屋集中地之一,當年華僑為何會相中這裡,81歲的秘魯歸僑麥志誠老師講述了他和父母兩代人的故事,老人對祖國的情深,令人動容。
1932年出生在秘魯首都利馬的麥志誠,其父親年少時就從家鄉順德到秘魯謀生。麥父憑著中國人的勤奮努力,在一家當地人經營的貿易行從伙計一路被提拔為總經理,後來與華僑朋友合資開辦了貿易行,從事進出口貿易。
這位事業有成的華僑始終心系祖國,幾個子女從小就學習中國文化。到了即將上中學的年齡,父親讓年幼的孩子陸續回到祖國。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期間,麥志誠父親作出這個決定需要不小的勇氣。十來歲的麥志誠隨母親踏上歸國行程後,輾轉於港澳多地,在抗戰勝利後終於回到廣州。
不久之後,母親租下了鹽運西一巷的一個房子,安頓下來。說起為什麼相中鹽運西的原因,麥老師說,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多位秘魯歸僑朋友安居在鹽運西。“這裡位於市中心,生活方便,又是建成不久的社區,環境在當時的廣州是非常好的”。
麥老師回憶,60多年前的鹽運西,教育路和惠福路已是今天的規模,但鋪面不多,鹽運西正街東西兩側的景象大為不同,東側的房屋可能在抗戰之中被破壞,基本上殘垣敗瓦,西側一巷、二巷、三巷則伫立起上世紀30年代興建的新式洋房,模樣與現在差別不大。
在鹽運西一巷租住幾年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麥志誠的父親決定舉家回到廣州定居,最後,二老相中了鹽運西二巷最裡頭一棟四層西式高洋房。從少年時代至今60余年,麥志誠都在鹽運西度過。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廣雅中學等學校任教,妻子同樣是一位教師。巧的是,相鄰的兩棟洋樓都是教育系統的宿捨樓,與志向相投的人士做鄰居,麥老師認為是一件美事。
在改革開放後,鹽運西一帶漸漸聚集了擺賣肉菜的攤販,後來成為了農貿市場。大約十年前,農貿市場拆除,鹽運西重新恢復了寧靜,還新種了樹木,不久後綠樹成蔭,那些被喧鬧掩蓋的精美洋樓也重新被認識。“現在就像是上世紀50年代的樣子”。
千年文脈 匯聚於此
書坊街:百年民間刻書業中心
與鹽運西相隔一條馬路的書坊街,如今仿古建築林立,卻遲遲未啟用。昔日這裡是廣州的文化重地,是民間刻書業中心,有近300年的歷史。晚清時期,廣州一度成為全國刻書出版重鎮,書坊街見證了廣州刻書業的黃金時代。
書坊街之名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至少在清雍正年間已見於史書記載。所謂“書坊”不僅是指“書店”。古代書坊的業務,起碼包括自行編印書籍出售、承接刻印書籍、代銷書籍三類業務,其功能與現在的出版社相當。
由於地處管理全省教育的最高衙門附近,此處生員、文人來往眾多,所以兩旁書坊成行成市,刻印銷售與科舉考試有關的書籍,還有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也招攬文人刻印書籍。晚清時書坊街知名的書坊有:守經堂、藝芳齋、合璧齋、翰元樓等。據說當時書坊街有牌樓,石匾上刻有“書芳街”三字,牌樓毀去,刻有“書芳街”三字的條石曾鋪在書坊街南端的地面上,後來不知哪裡去了。
書院街:清宗族書院數以百計
“龍藏流水井,馬站清水橋”,這副對聯巧妙地鑲嵌了教育路附近的幾個地名:龍藏街,流水井,大、小馬站……這幾條街巷組成的約三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形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書院群。現存的書院有7間,包括流水井兩側的廬江書院、考亭書院、冠英家塾,小馬站的濂溪書院、見大書院、曾家祠,起義路青雲書院。廬江書院和青雲書院在最近幾年經過了大規模的修復,定期對外開放。
越秀古書院群始建於清初,一度雲集了當時兩省(廣東、廣西)3個學宮,5所省級書院,1所府級書院,兩所縣級書院以及大量的民間宗族書院。清朝中葉,廣州成為全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集中了大量的各地商人及商業資本。省內各宗族紛紛在省城建造作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進修、應試之所的宗族書院。現在保持最完好的廬江書院始建於嘉慶年間,比大名鼎鼎的“陳家祠”歷史還要久遠,是市級文保單位。
教育路:得名於教育委員會
鹽運西社區地處的教育路,其得名確實緣於“教育”。據《廣州越秀古街巷》記載,自明代以來,南漢國藥洲所在的教育路一帶就是廣東最高級文教官署的所在地,明代提學道署、清代學政署、民國時代的教育會及現今廣州市教育局都在這裡,主管全省(市)的文化教育行政,有深厚的文化積澱。20世紀20年代廣州大開馬路,市政府擴建觀蓮街,並穿教育會地接書坊街建成南北走向的馬路,故名教育路。1927年,原教育委員會一部分地塊上建起了教育路小學。在教育路上,還有一處重要的文化場所——南方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