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抗戰文化遺產亟須保護傳承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抗戰文化遺產亟須保護傳承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31: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抗戰文化遺產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不可遷移的固定物為表征的遺址,二是以可移動的非固化為表征的抗戰文化遺產,具體涵蓋抗戰政治、軍事機構活動遺址;指揮地及戰場遺址;抗戰英雄活動遺址和死難烈士紀念碑、塔、墓;抗戰文化機構活動遺址;日軍侵華罪行和人民災難遺址、遺物;國際援華抗戰、反戰機構及人員活動遺址;名人住址、故居;抗戰標語、石刻;抗戰文學、抗戰戲劇、抗戰歌曲;學者研究成果等眾多項目和內容。抗戰文化遺產可以使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紀念勝利、珍愛和平,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因此,必須有效保護、忠實傳承、合理開發、科學利用。
  要對抗戰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整理。我國抗戰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點多面廣,保護現狀不一,要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政府是保護與傳承抗戰文化遺產的首要責任人,在此前提下,鼓勵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海外華人等廣泛參與。要准確掌握我國各地區抗戰文化遺產的各項內容,並建立詳細的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根據國際標准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全國標准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別、不同模式的抗日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對於“瀕危狀況”的文化遺產要進行搶救性保護,千萬不能讓先輩們用鮮血浸潤的寶貴文化財富在我們手上遺失。目前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抗日文化遺址的普查。對各種類型的抗日遺址,包括被日軍毀壞的殘跡,都要作出名錄,實施分級保護。對於破損嚴重的遺址要及時整修,盡可能地保存歷史的原來樣貌。二是抗戰文物的征集。抗戰文化遺產,特別是可移動的非固化遺產總量龐大、資源分散,收集整理的難度非常大,但每一件抗戰文物背後都是一段中國軍民浴血抗日的歷史故事和精神財富,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收集和整理。可以鼓勵和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在本轄區范圍內,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抗戰文物和史料。三是抗戰老兵口述歷史的收集。要普查和尋找參加過抗戰的國共雙方的老兵,對這些歷史見證人逐個進行訪問和深度訪談,通過文字筆錄、有聲錄音、影像錄影等方式把有效的史實記錄下來,並建立比較詳細的檔案資料。對生活特別困難的老兵,還應啟動關懷幸存抗戰老兵項目,支持志願者定期上門服務。
  要對抗戰文化遺產進行適當開發。抗戰文化遺產是載體,保護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必須通過對抗戰文化遺產的深度發掘、適當開發,使偉大的中國抗戰史“浮上來”“活起來”,並轉化成生動、鮮活的文化力量、教育力量、政治力量乃至經濟力量。因此,我們在對抗戰文化遺產進行精心呵護和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其適度開發,爭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可以選擇重點性、代表性的遺址建立抗日戰爭紀念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使之成為抗戰文化遺產的收集中心、抗戰文化的展示中心、抗戰文化的研究中心,以及愛國主義的教育中心。在建立抗日戰爭紀念基地的同時,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的智慧告訴人們,激發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書籍、圖冊、鄉土教材等出版物,廣告、宣傳畫、折頁等宣傳品,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加大對抗戰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中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雖然數量眾多,但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一些誇張的情節、雷人的場景。因此,要加大對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扶持和監管,努力打造一批與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地位和巨大犧牲相匹配,且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優秀影視作品。我們還要讓抗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深入學校、廠礦、社區和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要充分重視發揮學校和社區的教育作用,利用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紀念日組織學生、當地居民祭掃烈士墓,到相應的遺址和教育基地參觀,使社區居民熟知轄區內和附近的抗戰文化遺址以及當地發生的抗日事件、抗日故事,並自覺加入保護和傳承抗戰文化遺產的行列當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