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由新疆鄯善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絲綢之路化石保護論壇》在鄯善縣開幕,此次論壇吸引國內知名古生物化石專家到場,共謀絲綢之路化石保護工作。
鄯善地區古生物化石資源十分豐富,已先後出土,“鄯善龍”、“嘉峪龍”、“蝴蝶龍”等恐龍化石,2008年吉林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孫革率領的中德古生物與地質聯合實驗室和中德新疆地質工作站科考隊在七克台首次發現“鄯善新疆巨龍”足跡,前年又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龜化石群,還發現了肉食獸腳類恐龍牙齒以及雙殼類、葉肢介、魚及植物等化石。目前發現的化石種類有鄯善新疆巨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侏羅紀恐龍,產於新疆鄯善七克台地區距今1億6千多萬年的晚侏羅世齊古組。該恐龍形體巨大,體長30余米,體重約30噸。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股骨(長約2米)、胫骨、腓骨、腰帶、背椎和薦椎,以及部分尾椎、肋骨及頸骨等,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它首次刷新了我國侏羅紀大型恐龍的記錄。該化石是2009年在鄯善七克台地區發現,2011年起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正式發掘。近年來,鄯善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古生物遺跡化石的保護工作,制定保護措施,可發掘現場安排專人24小時對恐龍足跡化石加以看護,嚴格恐龍足跡化石參觀采訪審批程序,未經允許謝絕任何形式的參觀,更不得隨意對現場進行開挖等活動;在恐龍足跡化石區域外圍設置3公裡長鐵絲柵欄進行保護,並投資修建了鄯善縣城至恐龍足跡化石保護區的柏油路,對已發掘的恐龍化石現場進行加固,並修建了彩鋼棚進行保護。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介紹,絲綢之路沿線有豐富的古化石資源,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有國外科學家和考察團沿絲綢之路沿線進行化石科考,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絲綢之路沿線帶,特別是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再次發現恐龍化石的潛力極大。
甘肅地質博物館副館長李大慶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是世界重要的成礦帶,擁有大量奇特的地質景觀和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恐龍)產地。由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啟動的恐龍絲綢之路科學考察路線。新科考途經絲綢之路沿線的甘肅、新疆、陝西、內蒙古、寧夏等省區。新科考的主要意義在於進一步查明中國西北恐龍化石產地、地質時代的基本情況,為科學合理制定古生物化石研究規劃,建立古生物自然保護區、化石遺址博物館提供依據,追蹤過去數十年來較為重要的科學考察路線,補充照片和影像資料;為絲綢之路沿線化石產地開發文化、科普和教育資源提供支持。
鄯善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光勇說,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不僅有迷人的山水風光,數量眾多的化石點,還有很多著名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從國內外化石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看,化石和旅游結合,更容易形成產業集群,從而成為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
“化石保護,滲透在工作的各個環節,產地發掘以保護為前提,標本修復本身就是保護,科學研究促進保護,科普教育為了保護。各地在加強保護管理的同時,面臨著“不知如何保護”、保護手段落後、沒有統一的標准、缺乏技術規范等新的問題。可以說化石保護不到位,就不利於化石的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更談不上化石旅游和化石文化發展。”王麗霞說。
參加化石保護論壇專家紛紛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戰略,為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契機。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恐龍科考活動,加強化石保護研究和地質科學普及教育,提高全民對古生物化石的保護意識。以編制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為契機,加強在基礎設施上,特別是化石產地保護設施上的投入;籌措化石保護專項基金,同時大力吸引社會投資,對化石遺址加強看護力度,推進技術保護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此外,還可以針對西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地質條件,搭建世界平台,探索出有效的化石保護技術和方法;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進科學研究和對外宣傳,開展追繳流失國外化石工作。
據悉,自2008年起,鄯善縣政府根據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文件精神,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及吐魯番地區行署的指導下,制定了鄯善縣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切實開展以恐龍化石為代表的化石保護工作。新疆鄯善縣為科學保護古生物化石,建立國家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還有正在緊張建設的新疆鄯善縣恐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