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丹砂寺給董坑村民“留桌”施孤祭拜的淵源

丹砂寺給董坑村民“留桌”施孤祭拜的淵源

日期:2016/12/15 0:41: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澄海程洋岡村因為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而聞名遐迩,該村的丹砂古寺也因此聲名遠播,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及游客前往探訪。然而,丹砂寺與鄰近董坑村古老的資福寺曾經合並互相依存過,丹砂寺因此特為董坑村民“留桌”施孤祭拜的淵源卻鮮為人知。

  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澄海縣志記載:資福寺在城東北二十二裡董坑村三髻山麓,五代晉天福三年戊戌建,有田地三十三頃,明嘉靖末,奉文變賣,國朝初(康熙五年)遷地並寺拆毀。二十二年癸亥丹砂寺僧如廣呈知縣王岱,移於董坑村頭,前為金砂橋後為三髻山,邑紳太史楊鐘岳捐建,今俗稱董坑寺。

  丹砂寺在城東北十五裡程洋岡小虎丘山麓,明成化間建後為倭寇焚毀,天啟甲子僧真聞重建,崇正間,鄉宗伯黃錦御史陳良弼重修後毀。國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僧得源募建,更觀音殿為藏經閣,康熙初遷斥又毀,十九年庚申邑紳楊鐘岳帥僧如廣募修,知縣王岱題額。山門內舊有元帝樓,二十三年甲子,邑諸生鄭焞等重修,移神像於藏經閣,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申巳僧照賦重修後殿及僧房。

  由此可知,兩座古寺的記載均涉及到丹砂寺僧如廣、知縣王岱和邑紳楊鐘岳三位關鍵人物。澄海最古老的寺院資福寺位於三髻山麓,俗稱“院頂”,建於938年,距今已1074年,原所屬田地之多有三十三頃,由本村及鄰近鄉村農民租種,資福寺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然而,由於康熙五年朝廷的遷地並寺政策,資福寺被拆毀。鄰近程洋岡村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經歷了多次毀後重建的丹砂寺,也是在康熙初拆遷中被毀。經歷了共同命運的兩寺寺僧往來甚密,互相關照互相依存理所當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程洋岡丹砂寺僧人如廣,呈報“視澄如家,視澄民如子”的知縣王岱,由邑紳太史楊鐘岳捐資將被拆除的原資福寺重建於董坑村頭金砂橋邊的金砂古廟後面,丹砂寺也曾遷到這裡進行短暫的合並,稱為董坑寺。後來隨著丹砂寺在程洋岡的重修完畢而遷回,董坑寺的香火人氣也每況愈下而致逐漸荒廢。民國時期董坑村人旅泰愛國僑領林伯歧(1877-1956)曾在董坑寺原址辦過聖彰學校,解放後董坑寺原址曾為鄉公所、生產隊、村委會辦公場地,後為村幼兒園,現為村老年人協會。

  正因為有了這段短暫合並的歷史,兩村寺僧關系密切融洽,村民種作往來關系也很好。在董坑寺廢棄後,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程洋岡丹砂寺在舉行施孤祭拜活動時都特地留一張桌專門接待董坑村民前來參與祭拜,體現了程洋岡丹砂古寺寺僧不忘董坑寺曾為其提供並寺條件之誼,以及對董坑村民的尊重;也反映了兩村村民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的歷史。程洋岡丹砂古寺為董坑村民“留桌”的傳統做法一直沿襲到新中國成立後,因“破除迷信”才消失,而這一敦睦鄰裡的“留桌”做法卻在民間傳為佳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