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大拆大建,致使不少積澱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毀,造成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和歷史文脈的割裂。
重慶在城市建設,特別是主城區危舊房改造過程中,注重對歷史文脈的保護與傳承,采取措施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立法
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歷史為重慶留下了古釣魚城、大足石刻等古代遺跡資源,以及紅巖村、周公館、黃山抗戰遺跡博物館、林園抗戰遺跡群、史迪威紀念館等抗戰遺跡資源,還擁有長江、嘉陵江環抱,歌樂山、南山依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等獨特的山水風光。
按照定位,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將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突出“巴渝文化”“山水文化”特色,構建以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風貌片區、整體山水城市環境為基礎的多重保護體系,繼承和展示歷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搶救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明。
為實施城鄉總體規劃,重慶市先期編制了《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5-2020)》,以指導城市風貌格局保護、舊城改造與有機更新。同時,有針對性地編制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優秀近現代建築,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規劃與設計,還有抗戰遺址保護、“千年寺廟、百年教堂”保護修繕、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等一系列名城保護專項規劃。
立法保護是實現歷史文化名城、名鎮長效保護的關鍵。近年,重慶市加大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的立法。目前,重慶市已形成“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重慶市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主體,《重慶市紅巖遺址保護區管理辦法》等20多個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配套的法規體系。
拆建
重慶大學城規學院副院長李和平認為,近年,一些城市強調經營城市,采取“大拆大建”方式進行城市開發,致使許多積澱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摧毀,不少文物保護單位被拆遷甚至被破壞,由此,造成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和歷史文脈的割裂。
重慶也經歷了“大拆大建”的過程。經過認真反思,重慶的城市改造注重汲取自身以及其它一些城市的教訓,注重對歷史文脈的保護與傳承,全力營造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城市空間。
位於渝中區的中山四路曾經各色小商鋪充斥,招牌五花八門,樓棟牆壁到處張貼“牛皮癬”,沿路各種線路橫七豎八,居民生活環境“髒亂差”。去年以來,渝中區對中山四路進行整治,統一店鋪招牌風格,拓寬人行道,將線路下地,拆除危舊房,整條街靓麗了許多。
重慶還將工業遺產的保護列入城市文化文脈保護的重要范疇。比如,重慶鋼鐵廠是百年工業企業,抗戰時期從武漢遷到重慶,具有120多年歷史,現在已經從主城的大渡口區搬遷到長壽區。重慶市計劃在重慶鋼鐵廠舊址設計建設工業展覽館、陳列館或博物館,以保護工業遺產。同時,擬將其它無法在原址進行保護的工業遺產,遷至重鋼舊址內的陳列館,進行集中保護。
記者了解到,在實施城市危舊房改造中,重慶市轉變“大拆大建”的做法,采取“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的更新模式,對保護建築量給予不計入建設總量、不計入容積率計算等政策。同時,要求各區縣在實施危舊房改造前,必須對轄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調查,弄清“家底”,並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保護方案。對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歷史實證、傳統風格的重要歷史文物建築和街區,實施原地和原址保護。此外,依托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興建城市文化窗口,以及供市民休閒漫步的廣場和公園。
重慶市已委托專家對渝中區下半城街區、南岸區彈子石、巴南區魚洞老街等一些歷史街區和建築進行考察,制定出保護方案,並及時搶救了南宋衙署遺址等瀕危歷史文化遺產。
人民大禮堂廣場、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國泰藝術廣場等場所,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市民居住環境有機結合,延續了城市歷史文脈。
打造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建設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彭勁松等認為,建設歷史文化名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歷史文化的保護,關鍵在於地方決策者必須在“保護、民生、發展”之間綜合考量,並取得平衡。而不能因為發展忽視保護,也不能因為保護無所作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原則,不要以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追求經濟利益。
其次,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大處罰和問責力度。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須完善。對監管不力者實行問責。
另外,在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鑄就城市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並對城市形象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走出某些誤區。比如,對地方特色、歷史特色、民族特色棄之不顧,尤其是後來崛起的許多城市,盲目照搬發達城市模樣。更有甚者,一方面無情地毀掉古的、有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投資搞仿古的、沒有文化底蘊的東西。
新時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倡以新視角、新手段和創新的思維方式,維護歷史傳承,留住城市“文脈”,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開發,讓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澱再現現代人文之光。
同時,要填補鄉土民居保護“空白”。重慶的渝東南、渝東北等地有富有鄉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和村寨,由於缺乏保護意識、規劃、資金等原因,鄉土民居保護存在缺失。在日益興起的加速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民居保護將面臨更加嚴峻挑戰。
還要建立名城資格退出機制。目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保護體制,還缺少“能進能出”的名城資格退出機制。因此,只有建立起退出機制,才能讓一些城市破除“重申報、輕保護”的觀念和做法。(新華社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