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琉璃瓦古建磚瓦紅牆黃瓦飛檐走獸不僅是曲阜大成殿的象征

琉璃瓦古建磚瓦紅牆黃瓦飛檐走獸不僅是曲阜大成殿的象征

日期:2016/12/15 1:25: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紅牆黃瓦,飛檐走獸,不僅是曲阜大成殿的象征,更是千百年來,孔子享受著與皇家同等地位的象征,60多年前,紅牆高聳,門禁森嚴,只有曲阜古城區這座最高 的建築——大成殿金碧輝煌的屋頂,讓遙望著它的貧民百姓產生無限遐想,那個時代最親近百姓的就是屋頂上的琉璃瓦。現在,這裡早已變成了旅游勝地,我們可以隨時走進這片古建築群,當我們進入其中的時候,金色的屋頂離我們最遠,我們最不注意,最不了解的可能就是屋頂上流光溢彩、斑斓生輝的琉璃瓦和傳神生動的琉璃制品,他們像一個個在琴鍵上舞動的音符,訴說著比琉璃還久遠的歷史。

        琉璃,以優異的防水、防腐為建築業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材料領域,在中國的古建築中,琉璃制品被廣泛使用。1975年,考古學家在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開發了 一座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貴族弓魚伯夫婦的墓葬,從中發現了許多陪葬的琉璃珠和琉璃管,證明了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成功地掌握了琉璃的燒 制工藝,琉璃靠著匠人們的口傳心授流傳下來,到唐代時期,琉璃技術發展到黃金時期,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明朝,由於朱元璋出生貧寒,學識缺乏, 難以服眾,在皇後馬氏的啟蒙和教誨下,巧借“一夢通五經”的經典故事,證明自己的滿腹才學,從此,朱元璋開始信奉尊崇儒家文化,下令全國各地普建祭祀孔子 的廟宇,這也給孔子的誕生地——曲阜的琉璃制造業帶來了發展機遇。1368年,朱元璋欽命山西洪洞縣陶工劉氏長子赴京都修建宮殿,次之赴山東燒制磚瓦修建 孔廟,陶工到達山東後,窯址設在泗河西涯(今兖州),所用原料依然用曲阜八寶山的泥土,後來為就地取材,減少運輸開支,窯址遷至曲阜城西,並成為孔府 孔廟建築琉璃瓦的專用燒制窯,世代相傳。文革時代,十年浩劫,廟宇殿堂被大肆損壞,琉璃制品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琉璃廠也隨之陷入了低迷狀態,名存實亡。十 一屆三中全會像春風一樣吹遍神州大地,萬物復蘇,徐州皇藏峪實施旅游大開發,廟宇亟待整修,苦於廟宇屋頂精致傳神的琉璃件無處可尋,整修事宜被擱淺,無意 中屋頂上掉落的一塊琉璃瓦卻有了驚人的發現,僧人們發現琉璃瓦上燒有“曲阜至聖”字樣,眾人欣喜若狂,派人直奔曲阜購置琉璃件,村支部書記緊緊抓住了這個讓琉璃廠起死回生的大好機遇,聘請早已退休在家的陶工劉氏第十二代傳人朱玉良到廠指導生產,原滋原味、古香古色的琉璃件讓徐州來人驚奇不 已,第一批訂單順利完工,這不僅救活了廠子,更讓這個廠生產的琉璃制品享譽盛名,供不應求。產品種類不斷增加,廠子規模不斷擴大,培育人才成為廠子發展急 需解決的問題,技術人員劉德平被派往山東省輕工業學院硅酸鹽系,拜師張駿茂教授,長達5年的學習生涯,劉德平潛心研究,反復揣摩,結合多年的燒制經驗,研 究出了琉璃件新品種,顏色由原來單純的黃綠兩色,擴充到任意顏色,這給琉璃廠的發展猶如注入了催化劑,努爾哈赤的祭祀家廟、烏魯木齊昭蘇的廟宇、曲阜的顏 廟等全國各地的客商慕名而來,訂單源源不斷,發展到今天,往日滄桑的曲阜至聖琉璃瓦廠已成為全國三大琉璃制品生產廠家之一——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制品有限公 司,每年生產琉璃件3000余萬件,其產品質量和理化要求均達到或超過了國家的檢驗標准,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家。 > 五千年來,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在琉璃瓦顏色的使用上表現的淋漓盡致,黃瓦只能用在尊貴的皇家建築和享受同等級別的孔廟建築上,恭王府的府邸建築只能用綠瓦,而平民建築只能用布瓦(不上釉的青瓦)。人物、獸等琉璃件的造型使用也大有講究,一般的廟宇殿堂可使用3——5類造型的琉璃件,而孔廟的大成殿卻使用 了仙人、龍、風、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11類造型的琉璃件,形態逼真、生動傳神,無不顯示出天下第一家的尊貴、氣派和深厚的文化 底蘊。 > 在我國享譽盛名的有三大琉璃制品廠家,分別位於北京的門頭溝和山西的洪洞縣,另外一家就是曲阜的至聖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該廠的琉璃制品以細膩、圓潤的球磨 泥漿勝出,其原料除來源於八寶山的白土、黑土、堅硬如石的頁巖外,還有曲阜防山的泥土,取之以“聲”,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和,用古碾壓細,過80目絲 羅,將細粉用淨水浸泡10天以上,采用人工雙腳反復踐踏揉合攪拌,達到泥不粘腳,摔之不裂為止,緊接著的塑形工藝是整個工藝的重頭戲,要求技術人員思維開 闊、靈活多變,每一件制品、每個部位都要經過匠人千百遍的手工制作,老師傅們眼帶花鏡,聚目凝神,好像要把全部的心思都溶進琉璃件的每一個腳趾、每一根胡 須,一件制品的塑形工藝通常要耗時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經晾曬後,帶著匠人的心血和期待入窯,經受窯室1230度以上高溫的千錘百煉,窯室門前,手拿鐵掀, 彎腰填碳的師傅們被純青爐火映成的銅色身軀,掛滿晶瑩的汗珠,與出窯的琉璃件的流光溢彩相得益彰,這樣制作出的琉璃件其型、神、音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康 熙年間,孫延铨所著《顏山雜記》中寫道:“琉璃者以石為質,硝以合之,礁以鍛之,銅鐵丹鉛經變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則不精,三和然後生白如 霜。廉削而四方,馬牙石也,紫如英,扎扎星星,紫石也,稜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為干也,紫都有為軟也,凌子者以為瑩也,是故白以干則剛,紫以 軟為樂之薄而易張,凌子以瑩則鏡物有光”。據萬歷年間《工部倉庫須知》記載:“凡瓦件一萬件,需用柴15萬斤”,可見,琉璃制品的發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 汗水,千百年來,建築琉璃技術成為我國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朵鮮葩,並成為全世界所矚目的傳統技藝。

發布者:青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