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城市的前世今生:高原春城 詩意昆明

城市的前世今生:高原春城 詩意昆明

日期:2016/12/14 0:04:5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彩雲之南,紅土大地,滇池湖畔,精致春城。

    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綠樹成蔭,處處花團錦簇,街頭巷尾常年游人如織,好一幅典雅精致的風情畫卷。

    這裡,既是集中展示雲南省26個民族歷史、經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當今中國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主戰場之一,更是世界各國游客絡繹不絕前往休閒觀光的旅游勝地。這座正在崛起的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國際城市,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綠水青山的雲貴高原。

    這,就是享譽世界的春城昆明

    生生不息昆明興

    回望昆明千年歷史,品鑒春城無盡精髓,在它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進程中,每時每刻都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影子——滇池。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這座城市變遷的最好見證者。

    據考證,大約在300萬年前,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造成了西部高原的石灰巖斷層陷落,在海拔1886米地方形成了一個湖,它形似弦月,一碧萬頃,波光粼粼,與峰巒疊嶂的周邊環境交相輝映,這就是我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泊——滇池。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滇池地區(今呈貢龍潭山一帶)就有了人類繁衍生息,這裡成為了人類發祥地之一。

    斗轉星移,光陰荏苒。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滇池流域逐水而居的當地土著和某支彝族的先祖,依托自然環境極其優美的沿湖地區開始建城立國。

    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楚將莊開滇,在滇池東岸(今晉寧一帶)築城置都,建滇王國,延續300年之久,昆明為較早的古都。公元前109年,漢武開滇,拓疆至雲南,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益州郡,昆明為所轄二十四縣之谷昌縣。蜀漢時期,諸葛亮率兵南征克益州郡並更名建寧郡,至隋改為昆州。唐宋時期,“南诏國”、“大理國”地方政權在此築拓東城,設鄯闡府,並辟為“東京”、“上都”(陪都),長達490年。在此後歷朝各代的更迭中,滇池湖畔不斷興盛的城池愈來愈大,各民族人口越來越多,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因為滇池,昆明的城市沒有走遠,注定彼此長久相依相伴。昆明並不是雲南省最大的“壩子”,卻在發展中越來越根深蒂固,因為它擁有調節氣候和人們賴以生存的滇池,以及歷史上用來運輸和生活的多條河流。歷史上,這裡的古城均是傍滇池而建,古滇國在滇池東,拓東城及以後的昆明城移在滇池北岸。經過千年的發展,直到今天,高樓大廈鱗次栉比的昆明主城區依然與滇池水乳交融。

    滇池是雲南文化搖籃,且不說其周邊不勝枚舉的名勝遺址和風情民俗,單一位歷史名家鄭和就足以令人對滇池更加神往。中國歷史上舉世景仰的偉大航海家鄭和,就出生在滇池湖畔的晉寧。他從小喝著滇池水、玩著滇池水成長,在滇池裡學會了游泳、劃船、使帆,五百裡浩淼滇池是他的第一個海洋。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7次出使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古老的昆明精神從滇池帶到了全世界,為昆明成為當今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為滇池,昆明的發展蓬勃向上,高原明珠日漸煥發奇光異彩。千百年來,滇池這一具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漁業、航運等多項功能的重要水源,對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滇池水的孕育和支撐下,昆明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今天雲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區僅次於成都、重慶、西安的第四大城市,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我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滇中城市經濟圈的核心,以及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樞紐,中國唯一面向東盟的大都市。

    訪古問今,人們得出結論:沒有滇池,就一定沒有昆明。滇池,不僅孕育了昆明城,滋養了昆明人,成就了古人鄭和的夢想,還承載著昆明今天的繁榮興盛和未來持續發展的無限希望。

    作為昆明“母親湖”的滇池,在孕育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上不可或缺,在呈現昆明靈動秀美的風光上畫龍點睛,更在呵護昆明成長壯大和永續發展的地位上舉足輕重。
    治水歷經坎坷路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闊無邊……”這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寒士孫髯眼中的滇池,他所撰寫的那副懸掛在大觀樓正門兩側、180字的長聯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關於滇池的千古絕唱。

    歷史上的昆明,不僅坐擁五百裡滇池,還因滇池流域發達的水系縱貫全城,而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高原水城。

    很多年邁的昆明人都知曉,幾百年前的滇池水面至少淹沒了今天昆明的一半,那時到處都是浩瀚的水面,如今聲名遠揚的翠湖曾經只是滇池的一個小水灣,車流湧動的滇池路沿線更是全部都在水底下。就連現在昆明的許多地名,都與水有關,董家灣、塘子巷、雲津街、潘家灣、梁家河……無不勾起人們對久遠歷史的深情懷念。

    滇池湖水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從西南海口瀉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據考證,古滇池湖水面積到13世紀,一直沒有多大變化,為今天滇池的4倍。有數據表明,元代雲南建立行書省政權的時候是510平方公裡。自首任雲南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省長)的賽典赤·瞻思丁為根治昆明干季旱荒和雨季洪澇之苦,下令疏通海口,整治六河以來,滇池水域面積在逐次的洩水得田中不斷縮小,到清代為320平方公裡。

    16世紀時,處於古“絲綢之路”的滇池流域人口已相當密集。人口的增多導致人均耕地和糧食的減少,圍湖造田的原始思想因此產生。據考證,自1509年,在滇池的東部,開始了圍湖造田的記載。自從人們在圍湖中嘗到了甜頭,這項活動就沒有停止。在人類的圍湖和涸湖舉動下,滇池一步步後退。到清朝末年,水面已退到大觀樓一線。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歷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解放以來,人們變本加厲“向滇池要糧”的行為,更使滇池遭受了“圍海造田”的多次劫難。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人們向滇池要了兩萬畝田地,尤為嚴重的是上世紀70年代滇池大規模的“圍海造田”,一次性讓滇池失去了整整3萬畝的水面。

    不論是古人洩水得田還是解放後的圍湖造田,都使滇池水域面積不斷縮小、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淨能力逐漸減弱,但這些對滇池本身的影響都還不是最致命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滇池依然碧波蕩漾,水清浪白,在滇池游泳戲水的人們絡繹不絕,滇池人間美景仍不失姿色。

    位於昆明城市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帶的滇池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型湖泊,自淨能力較低,平均4年水體才能置換一次。除接納雨水外,滇池的其它補給水源絕大部分是城市生活污水經入湖河道注入。時至今日,雖然滇池309.5平方公裡的湖面水域面積仍然相當於西湖的50倍,湖容最高可達15.6億立方米,但它在應對日益嚴重的污染、每年接納超過1.5億立方米污水上早已力不從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滇池流域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上升與滇池自淨力減弱的矛盾非常突出,飽受污染之苦的滇池水體水質富營養化速度加快。近30年來,滇池水質從Ⅲ類持續下降到了劣Ⅴ類。

    在滇池被嚴重污染的同時,流經昆明城區的滇池入湖河道也沒有逃脫厄運。隨著水體污染日益加劇,20多條主要入湖河道中,有的臭氣熏天,有的不得不把它覆蓋起來,明河變成暗河,有的被徹底覆蓋後最終消聲匿跡。

    遭受人類活動無休止的侵蝕污染,昆明昔日水城風光早已不在,滇池猶如“病西施”貌美神傷,原本清亮的水體逐漸混濁變味,色澤越來越深,進而一度藍藻暴發、水葫蘆瘋長。污染嚴重的滇池,與日益發達的昆明城市建設極不協調,多少有識之士扼腕興歎,不斷奔走呼吁:“為了母親湖救救滇池”。

    近10年來,滇池污染問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備受“母親湖”恩澤的昆明人更是清醒地認識到:滇池是昆明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滇池治理是事關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

    盡管昆明人在治理滇池污染中摸著石頭過河走了不少彎路,但治理滇池的決心始終不渝、歷久彌堅。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在中央和雲南省的大力支持下,昆明舉全市之力,扎實推進環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底泥疏浚、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等六大工程,滇池治理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目前,滇池水質快速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水環境質量整體保持穩定,滇池湖體局部水域、主要入湖河道水體景觀及周邊環境明顯改善,流域生態系統逐步恢復。“高原明珠”正在逐漸恢復它的本色。

    宜居新姿更璀璨

    滇池清,昆明興。滇池與昆明和諧共存,科學發展中的昆明必然煥發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持之以恆不遺余力治理滇池,只是昆明人崇尚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護優美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最近發布的《2011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區域比較》顯示,昆明綠色發展水平位列我國西部首位。如今的昆明,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碧,空氣更清新,這座旅游城市更漂亮更宜居,正得到更多世人的青睐。

    現在,不只是外省人覺得昆明適宜居住,越來越多偏愛閒情雅致的外國人也對昆明情有獨鐘。一位曾在好萊塢工作、騎自行車周游世界的美國朋友飽含真情地說,在昆明可以自在享受清新的空氣和湛藍的天空,那隨處可見的綠樹、花卉,使這個城市可愛至極,這也是自己留下來的主要原因。

    昆明的可愛之處比比皆是。穿行城區大街小巷,令人興奮的不僅是眾多古跡,還有那四季鮮花的姹紫嫣紅和生機盎然的滿眼綠意。駐足各個公園廣場,讓人流連的不僅是優美景色,還有那隨處可見的民族歌舞和高高飛揚的多彩風筝。

    近10多年來,因滇池水質逐漸好轉,每年都有數以萬計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紅嘴鷗來昆明過冬,人與鳥類近距離接觸,成為昆明的一大奇觀。滿城盡見鷗飛翔,人鳥和諧別樣美。海鷗的光顧,讓昆明整座城市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南國春城,盡展風華。昆明氣候好,環境優美,生活節奏慢,競爭不激烈,仿佛世外桃園,早已被視為人們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同時,為了留住世外桃源的別樣美景,昆明正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公交車專用道全國首創;因地制宜發展軌道交通,各項工程正在全力推進。

    擁有不可多得的滇池湖光山色等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依山傍水的現代新昆明有了更高的建設目標,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座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高原湖濱特色生態城市已略現雛形。

    藍天白雲之下,滇池是一幅靜美的畫,昆明如一盤走活的棋。“高原明珠”早日重放異彩,春城昆明必將更加繁榮。

    [問道]昆明當自省

    李松

    如果全國的城市“選美”,指標有三個,一是自然風光,二是民族風情,三是人文歷史。三者有其一,已屬不易,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三者有其二,更是難得,如杭州、濟南、武漢等;攬三者於一身,難上加難,少之又少。昆明當屬佼佼者,千年歷史,唐宋時南诏國雄踞西南;五百裡滇池煙波浩渺,氣象萬千;最具特色的是民族風情,其他城市無出其右。

    去過昆明的人,流連忘返;沒有去過昆明的人,無不向往。得天獨厚,天生麗質,上天和老祖宗關愛昆明,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給昆明,令世人好生羨慕,好生嫉妒。

    然而昆明人並不珍惜,辜負了大好山水。一時間滇池污水橫流,臭氣撲鼻,水葫蘆滋生。90年代我去昆明,沿市區周邊的水面上生滿了水葫蘆,挨挨擦擦,油綠油綠的,夜晚路燈下,眼神不好的會以為是綠地,一腳踩上去。水面上不能游泳,行不得船。當時世界園藝博覽會要在昆明舉行,而滇池嚴重的水污染實在羞於開門迎客,記得當時專家們苦尋應急對策。

    淮河、遼河、太湖等水域污染,有著多省份參與污染的因素;而滇池不同,滇池的水污染怨不得別人,就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污染自己,自己糟蹋自己。由於忽視環境保護,自毀家園。

    近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昆明走上了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在近些年的集中治理下,滇池水質已經有了改善。

    滇池清,昆明興。對於上天和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昆明不但要珍惜,還要用好,使遺產保值增值,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上天和老祖宗的厚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