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考大同帝君廟
日期:2016/12/14 17:32: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大同帝君廟位於大同市城區帝君廟4號,為明代建築,後僅存一大殿和兩偏殿,大殿為二層樓閣,1981年2月24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直以來,作為大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帝君廟,因年久失修,殘損嚴重。2008年隨著大同市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修復工作的開展,這座明代古建已然修復如初,規整莊嚴。
在道教的中,能夠稱的上帝君的有很多,常見的有關聖帝君、玉皇帝君、文昌帝君,還有東岳帝君(又名東華帝君)等,實際上在道教的十方天界,凡是神人都可以稱為帝君。由於教派不同,各派帝君不盡相同,所以難以計數。
然而大同帝君廟供奉為誰呢?問了好多人,都說不清是什麼帝君,有說是文昌帝君,也有說是玉皇帝君的。
翻閱大同史志,都沒有明確記載。只在《大同縣志》(清·道光)中,有一個比較接近大同帝君廟這個地方的記載:“文昌祠,在府學北獅子街,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巡撫賈應元建,有碑記。……”
大同帝君廟是不是就是文昌祠呢?筆者考慮古人不會分不清街道,文昌祠是在府學北獅子街,而大同帝君廟就座落在帝君廟街,街因廟得名,這在大同是很普遍的現象,如下寺坡街因下寺而得名、圓通寺街因圓通寺而得名,翻看《大同縣志》(清·道光),古人載志作風嚴謹,絕不會將獅子街和帝君廟街、文昌祠與帝君廟相混淆。
再考文昌祠,現在的獅子街已然難覓其終,在志書中也無詳實記載,雖在《大同府志》(清·乾隆)藝文中有一篇賈應元撰寫的《新建文昌祠碑記》,但碑中也沒有提到文昌祠的具體位置。
然在《大同府志》(清·乾隆)中《建置·坊表》篇中載:“匡扶社稷坊,在關帝廟東。……功坊,在文昌廟東。闡揚文明坊在文昌廟西。佑文廣化坊,在文昌廟前。……”的記載,可見古人在文昌廟與帝君廟之間是分的很清楚的,不會將文昌祠喚作帝君廟。
另外,在帝君廟南就是大同的府文廟,《大同府志》(清·乾隆)中載:“隆慶三年(1569),知府程鳴伊重修,移置啟聖祠、敬一亭於左,遷文昌閣、魁星閣於東西十二步之外。”、“文昌祠,在魁星樓後。魁星樓,在儒學大門東。”志中明確記載了府文廟裡就有文昌祠,那麼離他不足百步再建文昌祠也不符合常理。關於志中記載移文昌祠於文廟內,是否是將獅子街的文昌祠移至文廟內,這個不得所考,但由此來看,大同帝君廟並不是文昌祠。那麼大同帝君廟供奉會不會是玉皇帝君呢?
雖然史料也無明確記載,但看建築,現在保存下來的帝君廟正殿面闊五間,為二層樓閣。通常供奉玉皇為這樣寬大的二層閣樓,而供奉文昌有時雖也為二層樓閣,但不會用面闊五間這樣規制的,這是原於玉皇帝君和文昌帝君在道教中的地位不同造成的。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阙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而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凡世間之鄉舉裡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由此可知其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在建廟修祠上其規格也是不同的。
就在筆者撰此文時,又遇到我市82歲的寧國權老先生,老先生雖年事已高,但行動自如,思維敏捷,對過去大同的古跡寺廟頗為熟悉,說起來如數家珍,市地方志辦公室還請其去辨識過去的大同老照片。當問到寧老先生大同帝君廟供奉的是誰時,老先生脫口而出:“供奉的玉皇大帝!”
由此,寧老先生的述說和筆者的推斷形成一致,可知大同帝君廟供奉的就是玉皇帝君。
推薦閱讀:
古建築拉響"防火警報"
北京首個古建整體平移成功 25米老樓挪新家
大同開建華北最大仿古四合院群落
泰山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