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樓的建築特征
日期:2016/12/15 15:30:2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一)空間開放
戲樓三面敞開,一面留作後台,舞台台面空間簡單,但外延空間較大。
1、圖上下場門早期的歌舞雜技表演場門作用較單一,只是登場、圖退場。有故事的雜劇產生後它的作用就擴大了,名稱也復雜起來。宋.蘇轼詩:“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門道。”“鬼門道”便是“上下場門”,也稱“古門道”、圖“古門”、圖“古道”。上下場門有時間和空間的意義,隨劇情的展開而變化。上下場門上掛錦緞繡花門簾,與大帳呼應,稱“門簾台帳”,也叫“守舊”。上場門繡“出將”,下場門繡“入相”
《白水灘》的出將、圖入相。
為天津楊柳青戲曲年畫《連環套》中的出將、圖入相。
常用的幾種不同內容的守舊:
為龍鳳呈祥守舊,多用於皇帝壽辰。
為喜上梅梢守舊,一般喜慶堂會通用。
為玉堂富貴守舊,喜慶堂會用。
2、圖前台和後台
前台是表演區,後台,又稱戲房。最初只是在舞台後隔出1/3的空間,用於演員化裝及存放戲箱,後來得以擴展。戲台內部結構大致有四種形態為第一式和第二式。第一式為最古老的一種形態,是從宋、圖元時的舞亭演化而來。第四式是舞台建築形制確立後才出現的。
(二)戲樓的觀演空間
戲樓的空間處理具有空靈通透的特點,廣場、圖廳堂、圖廂房、圖回廊、圖街衢、圖橋、圖江河等都可以融進觀演空間。
四川鍵為縣羅城古鎮戲台小鎮在山頂,街面象一條船,中間寬,兩邊窄,戲台就建於街中心。戲台前的街道,依地形築成台階式,約十米升高一級。
四川灌縣二王廟戲樓戲樓建築在正殿院內的二層樓上,底下是過道。戲樓分三重,三層台階。戲樓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合理的觀劇環境。
陝西白水倉颉廟戲台演出場所由並列的兩處戲樓組成,位於倉颉廟山門的兩側,屬並台戲樓
(三)坐南朝北
在中國北是正位,南為下位,戲樓的建築都是避開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東西向,面對主體建築。由於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處理方式上也有不同,大致分:
1、圖戲樓與主體相對。2、圖戲樓作為單座建築,面向主體而建,但在空間上較遠。3、圖戲樓坐落在主體院內,設在院內的大門、圖、圖門樓、圖二門、圖門廳等,往往低於主座。
山西沁水縣玉帝廟戲台戲樓與玉帝廟相對。
翼城曹公村四聖宮戲台戲台和大殿相對,無前後台之分,是元代的建築形制。
北京海澱永泰莊東岳廟戲台建於離廟門百米處,台面由花崗石砌築。
北京門頭溝琉璃渠關帝廟戲台戲台西向,與關帝廟相距四十米,遙遙相對,分前後台;戲台兩側近後台左右各設一小台,矮於戲台,作為樂隊位置。
隆安寺戲台位於寺內,屬廟門戲樓。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過道戲樓過廳式戲台,位於關帝廟的第二道門。其特點是在內縮式階梯上鋪設台板構成台面,形成演區。
山西繁峙縣東莊三聖寺戲台位於院內,兩面都有神殿,戲台中部用隔扇分為南北,兩面都可敞開作台口。
江蘇無錫張中丞廟戲台戲台在儀門門樓背面,東西兩側建有觀戲樓。
甘肅武威文昌宮戲樓戲樓坐南向北,處於二門和文昌祠牌樓之間。樓高十米左右,歇山頂,雙重檐。台下四面暢開,可通人。
安徽祁門趙氏宗祠清代戲樓的背面也是宗祠的大門,建築低於庭院,兩邊建穿廊式看樓。
(四)戲樓的建築裝飾
中國戲樓在建築上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細部裝飾,且不說戲台台前立柱上的對聯,單是建築上的屋脊、圖壁柱、圖梁枋、圖門窗、圖屏風以及其他細小構件上運用的雕刻、圖彩繪、圖裝飾,就有無窮的魅力。裝飾內容豐富多彩,有雷雲紋,回錦紋,如意花卉,戲曲故事、圖人物等。在手法上,彩繪多運用青綠彩繪、圖土朱單彩;雕刻則浮雕、圖透雕、圖淺雕都有,而且和彩繪結合,甚至貼金、圖灑銀,在整體上造成一種鮮艷燦爛的效果。
浙江東陽程氏祠堂慎德堂戲廳木雕,為《拾義記-父子會》,為《金印記-蘇秦逼儀》圖中蘇秦假作挺胸姿勢坐於高椅,張儀欲進被擋而被激怒,兩公差支棍逼張儀;整個動作表情刻畫的惟妙惟肖。,《寶蓮燈-二堂審子》相傳堂主人為了使木雕作品逼真,特邀十戲班各演三日,熏陶雕工。對這些木雕有“觀廳一天,說戲一年”的說法。龍游葉氏建築群清代戲曲磚雕內容多屬婺劇、圖徽劇,人物造型頭大身小。《雪夜訪普》《臨江會》
甘肅靈台牛大王廟戲曲磚雕《八郎送飯》表現的是宋代楊家將的故事。
雲南大理周城戲台戲曲木雕鑲於周城古戲台檐下,共九幅,每幅雕成長方形,四角為二級階梯狀。木雕在構圖上注意了主從、圖虛實的變化;在結構上采用點線組合的中國畫散點透視法。
雲南會澤川主廟古戲台石雕《空城計》、《甘露寺》刻於大殿門口兩側一對石獅的坐墩上,都是三國故事,人物造型生動。
雲南建水縣朝陽樓戲雕
江西上饒石雕刻於應家鄉安坑村玳公祠內的大廳兩側。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以明代作家梁辰魚的《浣紗記》為藍本而創作,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圖為允降、圖寄子、圖問疾三個場次。
江西武寧縣東岳殿寧河戲壁畫《程敬思解寶》《鬧昆陽》
江西湖口石鐘山戲樓戲曲木雕《三官堂》《蔣干盜書》《擊鼓罵曹》《呂布戲貂蟬》
江蘇無錫清代門罩磚刻《蟠桃會》采用浮雕、圖漏雕和立雕相結合的手法,結構嚴謹,以王母為焦點,講究對稱之美。
江蘇吳江縣吳江聖祠的《西廂記》木刻采用傳統的浮雕深刻手法,有廟會、圖游殿、圖拷紅等共十八幅場次。圖為跳牆一出。
四川成都望江公園崇麗閣戲曲木雕《搶傘》木雕為透空的圓雕,人物高30-36厘米。
上海南匯灶城隍廟戲樓清代戲曲木雕刻於戲樓演區後側梁枋上,內容為京劇《文王訪賢》的演出場面。
山西壺關白雲寺清代磚雕
渠家大院戲樓前檐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