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靜安寺
日期:2016/12/14 17:31: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漫步在繁華的上海南京路,在鱗次栉比的高樓之間,有一典雅、精致的所在,那是綿延千載的佛教寺院——靜安寺。
一
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壁畫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西晉建興元年(313),吳人朱膺將浮於吳淞江上的兩尊石佛,虔誠地迎請至滬渎重元寺簡陋的廟堂裡。或許生活在那時的人們不會想到:1700多年後,靜安寺莊嚴雄偉的大雄寶殿內,安坐著一尊由15噸白銀整體鑄造的氣勢恢弘的釋迦牟尼佛像。
大唐永泰大歷元年(765),剛剛更名的永泰禅院,低沉的晨鐘暮鼓和著悠揚的經誦禅曲、伴著袅袅青煙升騰,或許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現在靜安寺金碧輝煌的鐘鼓樓裡,撞響7.3噸重的和平大鐘、擂動3.38米直徑的牛皮大鼓之時,千頭攢動、余音繞梁的盛況。
一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這座古老的寺院始名靜安寺。
南宋淳熙十年(1183),宋光宗在東宮得知靜安寺的廟宇香火鼎盛,聲名遠播,心緒大振,提筆御書“雲漢昭回之閣”碑文,仰天慨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時,或許彼時的大宋皇帝不會想到:千年之後的靜安寺,雖然依舊彌漫著宋古遺風,但其巍巍殿宇,壯觀景色,更非昔日可比!
明洪武二年(1369),靜安寺舉行6000斤銅鑄大鐘鳴響儀式,在屢經風雨滄桑而殘存的孤寂的大雄寶殿前,恭請當時著名詩人王逢唱誦百字銘文、祈禱寺廟重鑄輝煌的時候,或許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在等待了漫長的641個春夏秋冬以後,他們祈願的庑殿重檐、廟宇群落,真的會成為現實!
當歷經浩劫,寺內所有的佛像、法器毀於一旦,大雄寶殿失火焚毀,古寺徹底廢圮的時候,或許當時的僧眾們不會想到:一個嶄新的靜安寺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萌生著質的變化。
1700多年的漫長歲月,靜安寺有過太多的滄桑變化,但是它始終如一,安靜地存在於此——它只是靜待因緣的聚合。
終於,在12年前,靜安寺開始改建,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史上古剎曾經有過的勝景,如今都像鳳凰涅槃般地得到復原;歷史上未曾有過的願景,今天也正在奇跡般地見證。
二
靜安寺之建寺,早於上海之建城。早在元代,詩僧壽寧將寺院之景吟為“靜安八景”,歷代文人對此題詠很多,元明以來為滬上游覽勝地。
直至清末,中西文化大交匯,靜安寺身處交匯的中心——上海,自然也不能置身於外。清同治元年(1862),上海租界築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後百余年間,因地利之便,以靜安寺為中心構成的交通網絡,最終成為滬西城市化進程的起點。
當時著名的靜安寺廟會,於清光緒七年(1881)重開。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商賈雲集,游人如織。清王韬《瀛壖雜志》記載:“靜安寺建自赤烏,僧寮數眾,苦行清修,香火梵呗,昔稱極盛。每逢四月八日浴佛大會,士女畢集,施捨無算,春秋傳戒之期,遠近眾觀者趾相錯也。”當年靜安寺香火旺盛,附近村裡的士紳和讀書人經常讓傭人挑些酒食,在寺邊處賦詩飲酒,談論古今。
經過數十年,逐漸形成規模宏大的廟市,堪稱靜安區商業的淵源。隨著城市的發展,寺院周圍由幽靜鄉郊變而為商街鬧市,十裡洋場西端市口日趨繁榮。至20世紀30年代,靜安寺商市已初具規模,最後發展為上海重要商業中心之一。靜安寺可謂古與今的連接點、中西文化的會合處。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靜安區歷史發展的源頭,清末之後設置行政區,均以靜安寺命名。靜安區因靜安寺而得名,而靜安寺是靜安區的一顆明珠。
20世紀90年代,上海為建設經貿、科技、金融、文化、航運中心開始騰飛,靜安區建設成為高端商業區和生活居住區。與此同時,靜安寺已經完成了改建工程所有的聽證和論證,把最具傳統寺廟特色的宋代建築形式作為改建原則和規范的首選,改變了原建築格局上寺廟主殿堂均偏於一隅的缺憾。當標志著靜安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顯著標志建築先後在南京西路上拔地而起的時候,日新月異的靜安寺陸續建成的梵幢、極富特色的山門、鐘鼓樓、東西廂房、福慧寶鼎與高聳的大雄寶殿珠聯璧合、渾然天成,並與周圍的商業建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道亮麗的靜安新貌輪廓線。而即將完工的靜安佛塔,凝聚著中國佛塔建築精華和傳統內涵,即將以其金碧輝煌的形象,矗立在靜安區“金五星”商業中心街區,成為上海市區又一處標志性人文景觀。
三
如果浮光掠影地一瞥,你看到的當然僅僅是表象的一面。但是如果你深入其中,更能看到靜安寺內在的一面。
靜安寺過去為禅宗寺院,近代轉為真言宗道場。1953年,時任方丈的持松法師在寺內設立真言密宗壇場,復興了自唐代以來的漢地佛教密宗。
方丈室中,一杯清茶,現任方丈慧明法師談起了十多年前趙樸初先生在病榻上,歡喜地把事先寫好的《靜安寺石經》手稿和提議由靜安寺組織校勘《大藏經》的批示交給他,囑咐他以深入經藏續慧命為己任;談起了他振興真言宗道場的理想;更談起了佛教對於社會的責任;談起了佛教主張的對他人的感恩和回報……
從相關報道上可以看到:2006年,靜安寺出資設立旨在支持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佛教福慧基金;當一年一度重陽節來臨之時,周邊社區近千位耄耋老人應邀來寺廟吃長壽面、長壽糕,盡享人間真情;當滬上的外地學子為了求學生活而憂愁的時候,靜安寺在每學年的開學之初,組織“祝你學習進步”助學活動;當偉大祖國建國60周年的時候,靜安寺專門定制了2萬面小國旗免費分發給寺內外賓客,讓歡樂的人們傾情揮動;汶川地震、台灣水災、湖南雪災、西南干旱、玉樹地震,一次次特大自然災害降臨的時候,靜安寺捐贈的救災款或救災物質,通過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等各種渠道緊急送到災區人民的手中……
近十年來,靜安寺用於扶貧、濟困、敬老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專項捐贈,累計已經超過2000萬。
靜安寺的改建和回報社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靜安寺新貌的又一個亮點,令人看到了佛門僧眾深沉厚重的愛國情愫和大愛無疆的慈悲胸懷。
靜安寺山門處有聯雲:“願佛雙手齊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這是一種祈願,也是靜安寺的理想。
靜安寺,這宏偉、壯觀、和諧的佛教文化勝地,正以全新面貌出現在名聞遐迩的中華第一街上,為21世紀高速發展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增添一道絢麗多彩的新景觀,構築一座淨化心靈的新殿堂!
推薦閱讀:
宋代五大名窯及其瓷器的特點
諸葛八卦村中的浙西小靈隱
北京豐台重建西峰寺等古跡
馬來西亞172年古廟遭蟻蝕恐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