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春節符號”是人民的需要

“春節符號”是人民的需要

日期:2016/12/13 18:53: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春節符號”征集活動,是客觀形勢的需要,這種客觀形勢就是世界在經歷全球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就中國來說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隱沒丟失之後復興的需要。

    這種需要不是哪個政黨的需要,也不是政府本身的需要,是人民大眾的需要。

    春節符號需要注入文化、注入精神

    中國過春節過了幾千年,從來沒有符號,但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很需要一個“春節符號”。比如貼春聯就是符號,這是我們的理解,不是古人的理解,也不是學者、老百姓的觀點。

    當然這個符號,需要多種形式的宣傳來滲入民間。

    在人類歷史上、民俗中,所有的節慶都是集中在幾方面來展現的,可以用民俗符號來展現。例如:正月上元節吃元宵、五月端午節吃粽子,八月中秋節吃月餅,到春節吃團圓飯,以上全是吃。

    在農耕社會,物質條件不太好,能湊在一起吃點好吃的就是節日最好的符號。有符號就有載體,比如外國聖誕節有聖誕樹、聖誕老人,復活節有彩蛋,情人節有玫瑰花、巧克力。他們是重情重吃,我們過分重吃,所以在經濟發展、解決溫飽之後,我們的節日氣氛就淡化了。

    因此,我們的春節需要有一個符號,需要注入文化,注入精神。

    春節符號一定要全民參與

    春節符號最好是生成的。

    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是自然形成的,幾乎沒有一個是人為規定的。但今天時代不一樣了,可以有學者、媒體、企業家等的廣泛參與。我們提倡,一定要全民參與,不是少數人決定,在今天這個公民社會,少數人參與不行,一千萬分之一,比例太小。我們是一個十三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家,所以需要生成。

    怎麼生成呢?通過征集,在媒體上公布,廣泛聽取意見,最後,形成統一的意見。生成是人工設計的,催它生成的,這樣需要宣傳。

    春節符號必須是能夠進入家庭的

    希望我們的藝術作品,包括電視劇、舞台劇,能夠給一個文化交流的機會,請外國友人來點評,請孩子們來點評。老人愛看的小孩不一定愛看,我們要學會征求小孩子們的意見、征求外國友人的意見。這樣,這個話語體系就是鮮活的,它最終是能夠進入家庭的。節慶的東西必須進入家庭,久而久之就會成為老百姓的習俗。如果進入不到家庭,只是在集會的時候,在新聞報道中給予體現,仍然是外在的。

    我們這次春節符號最好既是生成的,又是鮮活的,這樣,我們文化的復興,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文化習俗就可以活起來,珍藏在故宮裡的文物就可以活起來,古籍、文獻也可以活起來,三個活起來,文化復興的時候,帶給我們的才是正能量。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