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古鎮的商業化求解
日期:2016/12/13 21:14:35   編輯:古建築紀錄1984年,陳逸飛先生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使周莊這個江南小鎮一夜成名。1988年,精明的周莊人開始了依托水鄉古鎮資源發展旅游業的道路。
從賣出第一張門票至今,20多年過去了,周莊人成功地把昔日的江南古鎮打造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水鄉”。讓原住民存在於街市,存在於當下,與古鎮一起生存發展,不掉隊,向前走,是周莊一直踐行的發展原則。但在發展旅游和保護原住民利益的同時,周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與原住民協同發展
周莊有一支遠近聞名的“萬船娘”船隊,隊裡的船娘全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這只船隊曾接待過許多外國政要。土生土長的周莊人張鳳是5年前加入船隊的,專門跑夏季的古鎮休閒一日游線路,一年之中就有1/4的時間用來搖船。
做了船娘之後,她坦言眼界開闊不少,可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客人。周莊的外國游人很多,為了提升服務水平,景區要求每一位船娘都要掌握文明用語,會說普通話和簡單的英語。“我現在也能和外國人對話了”,她自豪地告訴記者。
做船娘之外的時間,張鳳協助老公打理自家的家庭旅館,旅館有著古鎮典型的江南特色,在老公的悉心經營下,生意很好。周莊旅游產業的發展改變了張鳳一家的生活,她認為,生活在周莊,日子是富足而閒適的。
目前,周莊鎮的人口大約2.2萬人,其中勞動力人口在1.3萬人左右,旅游從業人員為6000~7000人,占勞動力人口的一半以上。“張鳳的例子並非個案,而是個普遍性的狀況。去年周莊的旅游總收入大概是15億元,其中旅游公司只拿走了1.5億元,剩下的都被當地老百姓拿走了,周莊旅游受益的大頭仍然是百姓。”水鄉周莊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永東說。
這些年周莊一直在踐行“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希望旅游的發展從經濟上惠及百姓。旅游產品的開發盡可能多地讓原住民參與進來,吸納更多的原住民就業,並且希望通過旅游業的發展開闊當地人的視野,提升文明程度。比如,周莊一直在提倡的“微笑服務”,就是希望服務人員在給游客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能感染自己的家庭和社區,拉升整體的文明程度。同時,特色旅游業的發展,使得保護江南水鄉的原生態成為必須,從而提升當地人的居住環境。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探討周莊的旅游發展道路,但無論什麼樣的路子,有一樣是不變的,那就是周莊的旅游必須與原住民一起生存發展,讓原住民存在於街市,存在於當下,與小鎮一起生存發展,不掉隊,向前走,這是我們的不二選擇。”周莊鎮黨委書記李忠表示。
過度商業化危機
像很多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古鎮一樣,周莊也面臨一個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漫步在小鎮,感覺飯店比景點多,商店比住家多,特產比渡船多,很難讓人靜心地游覽自然景觀,更談不上細細品味,拍的照片俨然一張張集體照。”“萬三蹄(菜名)不夠新鮮,菜單千篇一律,不敢恭維。”這是網友游覽完周莊之後在大眾點評網寫的評語。類似的評價還包括,“商業氣氛濃”、“越來越商業化”等,不少網友表示,“去過周莊一次以後,不打算再去第二次。”
一位新近到過周莊的朋友說,多數慕名去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游客,往往敗興而歸,“商業氣氛太濃了,都在向你兜售各式各樣的所謂土特產,而想象中的江南古鎮卻難覓蹤影。”
據資料統計顯示,1999年周莊接待中外游客125萬人次,到2002年已達到263萬人次,翻了一倍。2010年,借上海世博會之機,周莊旅游人數達到592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除2010年外,近幾年周莊古鎮每年的客流量均保持在300萬人次左右。
旅游人數的飛速膨脹給周莊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加速了古鎮的商業開發,濃厚的商業化氣息籠罩在周莊上空。
張春榮是周莊鎮北市街的老住戶,他家的兩層小樓原來是住宅,後來改成了飯店。他告訴記者,原來這條街上沒有幾家店鋪,這些店鋪都是後來破牆開的,很多人在開了店後都租給外地人經營,一年的租金也可以掙三四萬元,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古鎮內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如今,張春榮家的年收入有八九萬元。走在周莊古鎮內,你會很輕易地發現,小街的兩側房子幾乎都改成了店鋪,店鋪中間零星夾雜著幾個景點。
周莊鎮工商分局的數字顯示:1998年,周莊的店鋪還只有250家,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達到了667家。也就是說,短短4年中,周莊鎮有377棟民居被破牆開肚,從住宅變成了店鋪。店鋪泛濫不僅破壞了古鎮的風貌,還使旅游環境日趨惡化,而且拉客現象和惡性競爭也嚴重破壞了周莊的文化氛圍。
事實上,當地政府已發現問題,類似“減商”的措施近幾年來一直在艱難地進行著,但成效並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發展公司要顧及老百姓在旅游發展中受益的問題。正如李忠所說:“如果說我們不能發展,那麼老百姓得不到利益,老百姓是不能來支持你的,盡管他知道保護古鎮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保護和發展,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很好的平衡。”
減商之外……
過度商業化不僅是周莊的苦惱,也是當下很多知名古鎮的苦惱。在招攬游客和保持特色之間,該如何掌握平衡的分寸?這一直是個考驗旅游學者和執政官員智慧的難解之題。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文化旅游與創意地產中心主任衣玮認為,商業街是古鎮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古鎮發展旅游的一個必要肌理,因此古鎮的商業化是難以回避的問題。
在古鎮原住民商業化的管理方面,周莊是否可以采用烏鎮模式呢?即將所有的原住民遷出古鎮,在古鎮外圍修建新的居住區,古鎮管理公司再以員工聘任、店鋪承租經營的方式,讓符合條件的原住民繼續在古鎮從事旅游經營活動,這樣可以從根本上對原住民的經營活動加以控制。這種方式,衣玮稱之為“斷臂求生”。
北京易蘭旅游規劃院院長蔣世和認為,“斷臂求生”的方式不能適用於周莊,“時機太晚了,周莊的居民現在怕是已經遷不動了”。相比於烏鎮來說,周莊的旅游業發展得較早,當地居民在旅游發展方面的受益也很早,這些居民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而遷出古鎮,即使願意遷出,他們所提出的搬遷條件也是管理公司無法承擔的。
旅游開發導致的過度商業化,周莊料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其實,商業化並非無解之題。
衣玮認為,過度商業化可以通過管理公司或開發商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管理公司可以通過稅收、獎勵等方式對承包者所經營的項目加以控制和約束,目的是使景區內的商業業態互補而不是同質化的競爭。
解決古鎮的過度商業化問題,除了“減商”之外,從游客在景區內的消費需求出發,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古鎮商業業態是必要的,其實周莊也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任永東收藏的一封來信這樣顯示:“這是我周莊之行的一次意外收獲。”一位游客在返回家鄉後,給蘇州昆劇院寫去感謝信,感謝昆曲給他的旅程增添了美的收獲。古戲台把周莊古鎮與昆曲、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兩個文化遺產連在了一起。2001年初,周莊鎮投資1600萬元修建古戲台,讓古戲台作為弘揚昆曲的專業場所,現在古戲台平均每天上演3-5場經典的昆曲曲目,演員全是蘇州昆劇院的專業演員。輪番上演的昆曲好戲,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提升了周莊旅游的文化品位,更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昆曲的搶救和保護。
據悉,接下來周莊還會做幾件事,一是開發以住宿、餐飲為核心的產品,對現有的一些民宿進行統籌,整合資源,打造文化客棧群,同時在景區周邊打造精品酒店項目,開發沈萬三家宴產品,完善游客在古鎮的“食住”體驗。二是腳步邁出古鎮,打造特色農莊項目,這也是周莊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助推旅游轉型升級的龍頭項目。三是依托古鎮豐富的文化,開發旅游工藝品和紀念品,正在計劃開發的沈萬三系列財富工藝品、沈萬三酒系列產品、昆曲系列工藝品、水鄉系列工藝品將改變“豬蹄、藍印花布、茶葉”單調的旅游紀念品格局,從購買體驗上降低游客的商業化感受。“我相信當這幾個目標實現的時候,游客在周莊的旅游體驗就會不同了。”任永東說。
關注本地文化特色、政府適當引導調控,周莊的苦惱也許只是成長性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