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發展的“紅山模式”
日期:2016/12/13 22:40:54   編輯:古建築紀錄本報記者 余國鵬 李秀春
驅車沿著新修的公路登上紅山村,整個麗江壩子盡收眼底。望著日新月異的麗江和村裡一棟棟新居,曾經抱怨貧困落後的麗江市古城區束河街道龍泉社區紅山居民小組的居民,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大企業介入、大項目帶動、大融合發展,麗江市探索出了保護壩區耕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紅山模式”。通過麗江鼎業公司介入,在紅山實施保護發展旅游項目,使當地群眾和企業融為一體,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共贏。
項目規劃,向山要建設用地
記者在紅山采訪看到,嶄新漂亮的庭院建築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森林之間。遠處繁華的麗江城區和近處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相互呼應。
據介紹,這是紅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農莊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鼎業公司按照每戶一棟的標准,為全村39戶居民建設了39棟庭院別墅和居民活動中心。束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和麗斌介紹,目前居民的庭院別墅建設已接近尾聲,預計今年10月前交付使用。
紅山位於束河古鎮西面的半山腰上,距束河古鎮僅5公裡,自然環境優美,但過去年人均純收入僅為3000元左右。看著不遠處束河居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自己守著金山卻無法開發利用,當地黨委政府和村民們一直在積極謀求發展道路。2007年,成功開發了束河古鎮的鼎業公司把目光轉向這裡,打算把紅山作為束河古鎮保護與發展旅游項目的延伸。企業、政府、居民三方不謀而合,規劃設計迅速上馬。
大企業的介入,使保護耕地有了主題。“從規劃開始,我們就嚴格要求,絕不占用壩區一寸耕地。”鼎業公司副總經理張信介紹說,項目開發的2126畝建設用地全部利用山上的坡荒地。通過項目實施,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特色城鎮面貌,實現山、水、田、園、城有機融合。
“像紅山這樣保護壩區耕地,城鎮上山建設的典型在麗江並不少見。”麗江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育勤說,通過這種開發模式,全市耕地保有量淨增7.8萬畝,其中基本農田淨增6.2萬畝。其他區縣也積極進行山地城鎮化建設,一些生態民居、度假區、酒店、工業園區紛紛上山建設,利用了山地面積2.6萬畝。
開發山地,促旅游轉型升級
2012年12月21日,“全省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推進會”在麗江召開,對麗江市在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上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何利用好占全市面積97.4%的山地,最大限度地保護珍貴的基本農田,麗江市結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一條建設山地城鎮的“麗江路徑”。
按照“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的總要求,麗江市確立一個方針,就是緊緊圍繞“世界遺產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滇川藏大香格裡拉中心城市,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融山水田城村為一體的國際精品旅游城市”發展定位,大力建設山地、山水、田園型城鎮,走集約化、多樣化、具有麗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確保壩區優質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基於此,古城區立足紅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努力建成“村莊優美、生態秀美、生活甜美、鄉風和美、人人就業、家家創業”的現代幸福農莊。
大項目的帶動,使開發山地有了載體。紅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農莊項目分為4個區域:新農村旅游示范區、鄉村旅游發展區、養生旅游休閒區和生態旅游度假區,整個項目計劃投資18億元,總建築面積23.7萬平方米,分3期建成。目前,第一期已接近完工,主要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示范項目。項目與束河旅游相互依托,利用紅山保存完好的森林資源和地理優勢,做精細化旅游,通過設立名人會所等,吸引中外游客來此休閒度假。同時,紅山位於茶馬古道的一條支線上,連接拉市海、文海等著名旅游景區,項目的建設將形成與周邊旅游資源聯動發展的局勢,推動麗江旅游的轉型升級。
旅游反哺,建生態幸福農莊
麗江是自然人文等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古城周邊很多優美古樸的自然風光等待挖掘和開發。產業規劃如何與項目支撐相結合,在切實保護好壩區耕地,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情況下,如何做到旅游業反哺農業,形成農旅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大融合的發展,使居民和企業成為聯合體,探索出了旅游反哺農業的新模式。
紅山項目規劃一開始,就將農業和旅游業的互動良性發展、居民的利益和企業的興衰緊緊結合在一起。項目建成後,居民將實現從傳統的農民到旅游從業人員的轉變。在項目開發之前,紅山民居分散,農業用地分布零碎,土地利用率很低。新建的新農村旅游示范區無償為村民提供一個集中居住區域,而將村民原居住地的土地集中開發,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另外,村內還預留了109畝耕地,供村民自行使用。
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集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推廣現代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等高原特色農業,助推旅游產業多樣化發展。
旅游園區還將提供近800個就業崗位,村民可充分實現“離土不離鄉、就地開展旅游接待服務”的願望。通過旅游業反哺農業,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可從現在的3000元躍升至3萬元以上。
項目建設還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改變了原本貧窮落後的面貌。記者在村口看到,進村的主干道已經築好路基,正在完善下水管道。和麗斌介紹說,這條主干道直接通往紅山新村,道路配套地下供排水系統、電力設施一應俱全。為了解決缺水問題,還興建了一個蓄水量為1萬立方米的大水池,通過加壓把壩區水資源輸送到村裡。同時,還將構建主次有序的交通網絡,合理布局綠化景觀。
紅山幸福農莊已逐漸成型,一個升級版的農村正在崛起。
聲音
麗江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育勤:麗江著力抓好示范點建設,努力打造亮點,積極嘗試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新模式;跨區域整合資源,統一編制規劃,統一制定工作方案,統一地質災害評估;以點帶面,全面推動全市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
紅山村村民甘瑞:這個項目我們都很滿意,房屋格局規劃時還制定了兩套方案供村民們選擇;現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搬到新房裡去住,配合項目第二期建設發展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