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蘇城老街還原江南人家生活的另一面

蘇城老街還原江南人家生活的另一面

日期:2016/12/13 22:38: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說到老街,可能是蘇州這座城市最不缺少的東西,也成為了游客們感受姑蘇氣質最佳之地,比如人氣旺盛,燈籠搖曳的山塘東頭一段;咖啡館林立,國內外游人和小清新們慕名前往的平江路;古色古香但生活氣息濃郁,飄滿著蘿卜絲餅香氣的葑門橫街……

  也有人問:老街都是這樣熱鬧的嗎?其它的老街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的?於是我們找到了藏匿於姑蘇城中的三條老街。它們有些文靜,有些質樸,有些醇和,但它們都無一例外地還原了江南人家生活另一面的悠然與美麗。

文衙弄,悠悠的市井生活

  文衙弄,悠悠的市井生活

  記者 李楠

  從景德路走到湯家巷,再過橋到吳趨坊,找到天庫前,看到紅色小字——藝圃的指示點。在阊門吳趨坊的文衙弄轉進,小街深巷之中,沒多遠便是蘇州最美的小園林——藝圃。

  藝圃為明文徵明曾孫文震孟所建,又稱敬亭山房。面積雖不大,但構思精巧,布局開朗,廳、堂、樓、閣、亭、廊、假山、池水、小橋等,應有盡有,是一處典型的蘇式宅第園林。園內水灣延伸,蜿蜒曲折,亭台水榭,挑臨水面,幽雅清靜,別具一格。

  出得園林,走入文衙弄深深的小巷子,風景依舊。歲月的侵蝕,脫落的石灰,斑駁的牆,頹廢的影。仰頭可目及,高牆邊上有青蔥翠竹探身下來,搖曳著清新的葉片。

  纖細悠長的巷子,望不到邊。伫立牆邊,低眉,指尖輕輕觸碰,仿佛回到舊日時光……

  戴望舒詩句裡那一名結著丁香般憂愁的女子,是從這樣的小巷裡娉婷而來又娉婷而去的吧?而那一把陪伴她的花色绮麗的油紙傘,歷經年久,是否已色衰?

  拐角處,年輕的少婦,明眸善睐,迎面而來,打破了這裡的寂靜。花樹掩映下,屋檐前,光亮的石板凳上,老人躬著腰身,在小憩。她的白發,猶如一面白旗在風中招展,深深的皺紋在臉上黑色的斑斑點點之間恣意蔓延。

  吱吱呀呀間,一間緊閉的大門慢慢敞開,露出擺在灶台上的鋼精鍋和堆在公共走道間的舊報紙。木質信箱上並不寫門牌號,而是各家各戶的姓:竺、曹、方、周……在這裡,人和人的招呼還保留著“張家阿婆”、“徐家小囡”……

  陪伴著老街巷的,還有牆角的那一簇青蔥的翠竹和一株搖曳的桂花樹,花枝在長有厚厚青苔的舊瓦片間起起落落,飄浮不定。市井百姓,在小巷裡起居,忙碌,繁衍,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從文衙弄走進天庫前,古老的騎樓,巍峨聳立,直逼眼簾。騎樓的外牆塗上了紅色的油漆,光潔明亮,精雕細镂的花圖,清晰可見,卻難掩滄桑,風風雨雨,繁華過盡。這裡的控保建築很多,古老的宅子,屋檐飛翹,猶如張開的羽翼。想當年,這裡也住著達官顯貴、名勝一時。沿著天庫前轉向專渚巷,散落著各種小吃攤,梅花糕,綠豆湯,赤豆圓子,臭豆腐……色香俱全,讓人垂涎三尺。捧上一份赤豆圓子,邊走邊吃,珠圓玉潤,甘甜絲滑。

  隨著小巷一直向南,豁然開朗,便到了人流如湧的金門街市。穿越古今般的,一下子從寧靜過到了喧囂的當下。

  回眸這深深的巷弄,隨手而拾的往昔,余溫依舊。它雖無古山塘的繁華、千年平江路的文氣,卻留住了蘇州的市井生活,也留住了人們對裡弄悠悠的最美好回憶!

山塘西段,虎丘山下舊江南

  山塘西段,虎丘山下舊江南

  記者 肖寒

  俗話說“七裡山塘到虎丘”,想必古人游山塘,便是從東到西而行。從阊門渡僧橋進了山塘,看看美景,嘗嘗小吃,走上一二個時辰,正好到虎丘山下,又是一番游玩,甚是惬意。

  這山塘街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阊門渡僧橋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如今的沿街建築,大多是近年新修的,熱鬧繁華,美是美,卻少了些古韻。不少游客從東段進入山塘老街,沒有古人的興致,多是走不了多遠就返回了,卻歎息著說山塘街“見面不如聞名”,實際上,卻是他們自己沒深入到山塘最本質的地方。若要游逛山塘,私以為,倒不如從虎丘開始,由西往東而行。

  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綠樹成蔭、芳草依依,游人甚少。見慣了曹雪芹筆下“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繁華山塘,對於閒逛領略山塘的另一面倒有了新的雅興。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似乎也不當這裡是什麼旅游景點,依舊是沿著河過自己簡單的日子。或是誰家門口搭起的絲瓜棚子,或是河岸邊洗菜的老人,每一家,每一人,都融入到這山塘風光裡,變成風景的一部分。

  近虎丘,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跡。“五人墓”安葬著明末顏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領市民暴動,最後慷慨就義。葛賢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率領工人對朝廷增加稅收進行抗爭。他為了表示對五義士的崇敬,遷居到“五人墓”附近,死後葬於“五人墓”旁。

  中國南社紀念館也在山塘西段的張公祠內。1909年11月13日,陳去病、柳亞子等十七人在此舉行雅集,成立南社,意思是與“北庭”即北方滿清朝庭相抗衡。張公祠本是蘇州人紀念明末反清英雄張國維的建築,南社選此成立,可以說是別有深意。

  山塘西段的老牌坊頗多,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牌坊融於山塘人的生活中,被很好地保存下來,有的甚至“被”長在了老房子裡,只是探出個頭來,很有意思。

  行走在這沿河老街上,偶爾也見到從虎丘開來的游船,卻總覺得,只有傳統的搖橹小木船,才配得上這裡的古樸和精致。

盛家帶,時光放緩

  盛家帶,時光放緩

  記者 陳佳慧

  盛家帶在這兩年的名氣漸漸開始起來。之前,當人們剛把熱切的目光投向山塘街和平江路是,它只是低調地在蘇州大學老校門的旁邊作為靜谧生活的典型地段。之後,即便蘇州江南風味濃郁的老街們開始人聲鼎沸,逐漸有了商業的氣息,盛家帶卻依然是盛家帶。這條老街仍舊清秀文靜。

  它有小橋流水,卻是不刻意的風情,頗有些藏在深閨不為人知的味道。而這位大家閨秀,舉止大方自然,溫婉隨和。十梓街、十全街,滄浪區兩條繁華的街道,而盛家帶橫向連接它們,卻在車水馬龍之間,營造了一段世外桃源的小天地。走過它的人都知道,這條看似筆直的街道,卻是非橫非直,呈一弧狀。

  盛家帶的景觀屬於當代江南水鄉的簡潔清爽,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至明代。有何證明?巷內祠堂大宅鱗次栉比:袁家祠堂、徐家祠堂、清末汪文婉貞潔坊、乾隆年間題款的控保建築3座、道光年間題款的控保建築2座……它的古味,原來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盡管如此,逛盛家帶,享受的還是那種悠然的生活氣息。在河的兩岸逛逛,就需要拋棄時不時有車輛抄近路而往來不斷的一邊,而選擇貼近蘇大高牆的一邊。走很遠,才看到一個同樣悠然閒逛路人或者從老式平房中走出的居民。在中間這條碧綠的小河兩岸,有依依楊柳,亦有各式的繁花,而石頭拱橋被掩映在其中。幾座小橋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忠信橋,它原名中信橋。古時,往來旅人和商賈常常在此停泊,或接到家中來信,或彼此交易。古橋名字便由此而來。而橋的一頭,則是小巧的仁義亭,依水而造,與垂柳相伴,中間一塊太湖石,刻有“仁義”二字。一片景致便如此無聲無息地“藏匿”於鬧市之中。盛家帶,是小河兩側有人家,更是在鬧市深處保存著另一種時光。南京2月1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