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淺談生態博物館與古村落保護

淺談生態博物館與古村落保護

日期:2016/12/13 22:26: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陸景川

  生態博物館是國際博物館界開發的一種新的博物館形態,是對社區(包括民族社區)的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進行整體保護的新形式。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保存較好。同時貴州氣候溫暖,山清水秀,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奇特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獨特的民族文化加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貴州具備了發展生態博物館的良好基礎。近一二十年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市外來文化的沖擊等等,使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面臨沖擊、失傳甚至瀕臨消亡的危機。因此,搶救、保護原生態民間文化遺產的任務迫在眉睫。從1995年起,在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各級政府的推動下,貴州省為了探索保護古村落的民間文化遺產,經過數年的努力先後建立了以六枝梭戛苗寨、花溪鎮山布依村寨、錦屏縣隆裡古城(漢族)和黎平縣堂安侗寨為中心的生態博物館。這是中國有史以來首創興建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到2004年,這4座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先後全部建成開放。它對各個村落古鎮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及發展過程進行記憶保護,使該社區內獨特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動態的歷史過程中得以儲存、傳承、延續和發展。同時,也為中國古村落搞好原生態文化的原產地保護提供了參考示范的經驗。

  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和探索,在中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在理論上它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在實踐上還有許多問題和矛盾需待解決和總結。隨著這些年生態博物館建設和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生態博物館在古村落保護中應切實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要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統一。中國農村的古村落,比如貴州建有4個生態博物館的村落古鎮,由於其村史古老、文化厚重、輻射寬廣的地位和影響,在周邊新農村建設中,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領頭的示范作用。因此,做好這些古村落的示范建設,意義十分重大。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指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現在很多農村的狀況是,人們對外來的東西覺得特新鮮,把原來的東西都扔掉了。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在鎮山生態博物館建設中就看到了這樣嚴峻的現實:鎮山居民中50歲以下的很多不能夠講布依語,民族語言面臨著失傳、消亡的景況。這個事實警示人們,如果古村落的民族文化保護不住,最終必然導致民族地區新農村的建設將失去民族村落的精神內涵與文化主體。

  生態博物館建設中應盡可能多地保存古村落的文化、歷史見證物。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村落古鎮,一般都面臨著要對原有的建築、民居等設施進行加固、維修或重建。因此,要在不改變原建築功能、結構風格、材料工藝的前提下進行維修和加固。同時還要重視保存那些次要建築,如牛棚、豬圈、糧倉等等,以使整個村落的村容寨貌和文化環境的風格相統一。

  要解決好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之間的新矛盾。生態博物館的建成和對外開放,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使村民們的經濟狀況大有改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這固然也是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初衷和願望。但是,現在在一些村落中,有的村民或文藝表演隊在表演過程中,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文化節目變味媚俗,缺少或扭曲了真正的民族風情,甚至以犧牲原生態文化為代價的不良現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