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鎮江古稱京口,為長江下游咽喉,鎮江以下江面陡然開闊,且京囗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風光如畫,自然是僧家必占之地。
“樓台兩岸竟相連,江南江北鏡裡天。蘆管玉蕭齊送夜,一聲飛斷月如煙”。鎮江市西北的金山,即坐落於如此幽美恬適的氛圍之中。金山高僅四十四米,人們陡然來到山前,卻覺得高聳孤兀,驟生崇高莊嚴之感,這都是因為金山峰頂慈壽塔的緣故。寺塔與金山合為一體,造成視錯覺,將塔的高度也計在山的高度內了。山上寺院殿宇鱗次栉比,樓塔爭輝,遠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持點,充分體現了古代傑出的建築藝術。江天禅寺即金山寺,最初是始建於四世紀前半葉東晉明帝時期的澤心寺,歷史上七度毀建,聲譽曰隆,代有高僧。

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正對江流,各色建築散布其上,風格奇特。金山除寺院外,尚有中冷泉、志公塔、妙高台、宋代梁紅玉擂鼓抗金兵所用的戰鼓等勝跡。中冷泉在金山西南,泉水出自江中,清冽甘甜,被唐代茶聖陸羽評為天下第一泉,旁有宋朝王安石、文天祥等手筆題詩。
慈壽塔位於山頂,高約三十六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為金山標志。現塔為十七世紀末重建。登塔頂而望,東見江天雲水,西是萬裡長江,南邊鎮江山林,北為小鎮瓜州,令人心曠神怡。塔旁觀音閣中,陳列著金山;四件鎮山之寶——公元前九世紀周宣王時鑄造的周鼎、三世紀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方孟獲時繳獲的銅鼓、明文征明手繪金山圖、蘇東坡的玉帶。觀音閣旁便是宋代名僧、金山、焦山二寺住持佛印法師方丈室,佛印是蘇東坡的好友,二人曾在此吟詩作畫。東南山腰楞伽台,為三重樓閣,傍山駁石,建築奇巧,每登一級,疑無去路,卻曲徑通幽,蘇東坡應佛印之托在此處寫《楞伽經》。西側山腰七峰亭,為紀念道月而建,相傳為方丈道月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祥夢之處。當年秦桧召岳飛回京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道月勸岳飛不要回去,岳飛不聽而果然被害,臨刑前岳飛說:“悔不聽道月之言”。秦儈驚怒遣人去捕道月,但差人到時道月已經坐化,惟留一紙偈說:“為國為民事,怎能不開口。”秦桧氣極,令人到金山把道月常住的七峰嶺削平。山腳大殿內裝有兩面巨大的圓形凸面鏡,可攝金山全景。全山各處皆有崖洞,傳說無數,最著名的當數白龍洞、法海洞。
水漫金山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一條白蛇修煉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曰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游說許仙出家,並把許仙诓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斗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禅。傳說那洞裡有一條白龍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一到就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龍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裡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游入長江。消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還有一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裡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向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游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裡所見的蛇,就說:“你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復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志商量,寶志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觞。
佛印、東坡賭玉帶 金山寺內原有蘇東坡與佛印的銅像,東坡身邊一小童捧玉帶,佛印旁側一小沙彌挾衲裙,生動傳神,惜毀於大火中。但現在的大殿後最北邊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與兩個小和尚歡歡喜喜地送一位官員上路,一個小和尚手拿一條玉帶,中間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員是蘇東坡。這場景講的是一個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相知甚深,相處不拘形跡。蘇東坡赴任杭州,經過鎮江來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為眾說法,見蘇東坡直入方丈室,便開玩笑說:“此間無坐處。”蘇東坡也隨囗開玩笑答道:“那就暫借佛印四大(肢)用禅床作座。”其中四大佛家語,指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要索:地、水、久、風。佛印見蘇東坡居然班門弄斧,有意難他一難,便與蘇東坡打賭:“山僧有一問,學士道得,便傳坐;道不得,即輸玉帶。”蘇東坡自恃才氣橫溢,欣然答應。佛印問:“既然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居士向哪裡坐?”東坡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帶相贈,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報。如此機鋒,傳為佛門一段佳話。為此,蘇東坡寫詩道:“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劍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