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廣東省人大質疑文物保護宣傳力度

廣東省人大質疑文物保護宣傳力度

日期:2016/12/13 21:45: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5月7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了省政府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情況匯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寧生出席會議。省政府副秘書長江海燕表示,《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我省文物保護機構日趨完善,法制逐步健全,文物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全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保持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專項經費十年井噴 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經費投入逐年遞增,特別是近十年更是呈"井噴式"增長。據悉,1992年開專設省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100萬元,到2002年增加至1000萬,從2000年至2011年十年間經費竟增加了兩倍多,達到了3150萬元。由於專項資金的持續大手筆投入,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意識和熱情得到了增強。
  "廣州市僅錦綸會館的遷移、修繕投入就超過1000萬元,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民間捐資超過1000萬元。"江海燕說道,"2005年起我省建立了文物保護經費績效評估制度,大大提高了經費使用績效,使資金使用落到實處。"
  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在過去十年實現了重大突破,文物保護獲得了多項國際認證與嘉獎。據了解,在諸多的國際獎項中,最引人關注的是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廣東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另外,同年12月,"南海I號"整體打撈出水這一世界水下考古史的創舉也令世界矚目。
  文化惠民:場館免費 建設流動博物館
  江海燕表示,《文物保護法》頒布30年,是廣東歷史上博物館數量增長最快、質量極大提升的30年。目前,我省現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77座,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3座,二級博物館11座,三級博物館14座。館藏國有文物755886件,一級文物1301件,二級文物14329件,三級文物57269件。
  2008年以來,全省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據統計,我省博物館每年舉辦各類展覽近千個,吸引觀眾近4000萬人次。200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流動博物館建設,網絡覆蓋全省,重點面向邊遠山區和農村,為當地群眾提供便利的博物館服務,實現文化惠民均等化。截至目前,共舉辦流動展覽238場,參觀總人數達668萬人。
  拍賣公示系統全國率先啟用
  為加強拍賣監管,我省創新監管手段,聯合廣東省拍賣協會開發了拍賣活動備案網上公示系統,這一系統已於2011年3月在全省正式啟用。
  據介紹,拍賣公示系統是全國第一個將經過備案的拍賣活動信息通過網絡向全社會公示的系統。引入社會監管機制,由工商部門通過拍賣公示系統將拍賣活動備案信息統一向社會公示,包括拍賣當事人、時間、地點、拍賣標的、拍賣參考價格和拍賣公告的圖片等內容,社會公眾只要登錄該系統即可查看全省范圍內已舉辦和即將舉辦的拍賣活動信息並進行監督。
  該系統的應用,實現了拍賣活動信息全省互通,形成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全方位監管格局,促進拍賣活動公開、公正、公平進行,有效防止拍賣企業拍賣未經審核的文物。
  數據顯示,2011年全省文物藝術品拍賣場次134場(含文物拍賣和藝術品拍賣),成交額18.79億元,同比增長3倍多,拍賣已逐漸成為文物及藝術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回應:文物保護宣傳不夠 須轉變思路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許家瑞認為我省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廣東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哪些城市?古鎮名村有哪些,估計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他說,"這是因為宣傳還不夠,江浙一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做得比我們好,值得學習與借鑒。"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祈海也十分贊同許家瑞的看法。他指出,文物保護不能單靠文物局,因為人力財力有限,要借助和發揮宣傳部門、藝術團隊的作用。"借發展經濟之名搞開發造成文物的破壞需要宣傳部門的曝光和公安部門嚴厲的打擊。"他說道。
  同時,他還認為,文物保護藥轉變思路,開動腦筋。他以上海杜莎蠟像館為例指出我省博物館須研究打破單一、呆板的圖片、物件和文字的羅列形式,深化與產業、市場的合作,樹立優秀典型。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