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寶墩遺址新發現“豪華”生活建築

寶墩遺址新發現“豪華”生活建築

日期:2016/12/13 18:54:1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距今約4500年的新津寶墩古城正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今年以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寶墩內城的田角林東南區域,發現一座面積達360余平方米的古城居民生活建築,屬迄今在寶墩遺址發現的最大生活建築;在內城中心,發現3處新的墓葬和大量陶器、石器等,再次激發了成都平原最早居民是否來自西北的爭議。

    按規模一定不是普通人住宅

   “豪華”生活建築歸屬何人?

    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新發現的建築基址,有數十個棕黑夾雜紅、白、灰的柱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場負責人左志強介紹,根據柱坑判斷,這座建築的面寬約28米,進深約13米,中間有立柱將建築分隔成兩個開間。基址旁側有大片深色“熟土”,左志強介紹有可能是生活用品堆放處或生活垃圾處理場,所以該建築應該是生活建築。

    這座面積龐大的建築在4500年前可謂“豪華”,它的主人會是什麼身份?記者帶著疑問請教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這種規模一定不是普通人的住所,應該屬於上流階層,但未必是首領的。寶墩古城面積達到了2.68平方公裡,還有兩圈城牆,充滿王者氣勢,這三座大型建築的大小還不能完全匹配古城的氣勢,首領的居所會更大,而且我一直堅信,寶墩古城還會發現類似於金沙良渚玉琮的貴重玉器,這是匹配並且證明寶墩古城歷史地位的關鍵物證。”

    西北風格陶器眾多

    寶墩時期成都人來自何方?

    在本階段考古發掘中,又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等遺物,其中陶器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紋飾精美並且品種豐富。左志強介紹說,許多陶器帶有西北地區風格,尤其是夾砂陶。記者了解到,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寶墩文化與岷江上游的營盤山文化一脈相承,而營盤山文化又與甘肅、青海一帶的馬家窯文化有諸多關聯。那麼成都平原最早的居民是否來自西北?

   “岷江上游文化確實對成都平原有很大影響,但成都平原最早居民來自西北這個猜測只是一種可能性。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成都平原一直以開放的姿態與周邊交流,從4500年前乃至更早就開始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從寶墩時期到現在都是如此。”王毅告訴記者,由於寶墩古城墓葬遺骸均腐蝕嚴重,所以至今未能提取到DNA,而且我國考古界DNA資料庫尚未建成,所以寶墩古城居民的來源尚不可考。

    墓葬隨葬品少見

    是否可能遭到盜墓者洗劫?

    據介紹,寶墩古城內至今已發掘出約20處墓葬,但遺憾的是幾乎都沒有隨葬品出土。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新發掘的3處墓葬也較簡陋,是否可能是遭到盜墓所致?左志強否定了記者的猜想:“根據發掘情況來看,這些墓葬沒有被盜的痕跡,我們推測可能因為墓主人是普通人。”

    王毅進一步解釋說:“從金沙遺址我們看出,成都平原的墓葬習俗和北方地區的區別很大,往往隨葬品都很少,因為古蜀居民敬畏神靈,喪葬中會更注重祭祀活動,金沙遺址就有大量祭祀遺跡伴隨墓葬出土。2011年我們曾在寶墩城中央發現一座極有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公共建築,也是這種觀點的佐證。另外很有可能在當時只有最高統治者有權享有大量隨葬品,而首領墓葬至今還未發現。盡管寶墩遺址經歷過漢代頻繁人類活動和洪水泛濫的破壞,但我堅信與首領相關的珍貴文物一定還深埋在土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