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勝地 青巖古鎮
日期:2016/12/16 18:14:34   編輯:古代建築青巖古鎮是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形成於明洪武年間,歷明清兩代,迄今6百余年。歷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氛圍極為濃郁。因附近多青色巖峰而得名,古為屯田駐兵之地。
古鎮歷史
明清之際商賈雲集,寺廟林立,香煙缭繞,盛極一時。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經過青巖,他在(徐霞客游記)中稱:“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是貴省南部要害”。
青巖古鎮舊城四周有城牆,皆用巨石構築於懸崖之上,依山就勢,巍峨險要,頗富山寨城堡特色。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現存有建於清代的城南定廣門。四門內外原有8座石牌坊,現存3座,皆為白棉石建造四柱三開間牌樓,上有楹聯、浮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其中趙理倫百歲坊一反常規的石獅雕塑,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備至,認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青巖古鎮方圓3平方公裡范圍內,祠宇林立,規模宏偉,建有9寺、8廟、5閣、2祠、1院、1宮,近3O座廟宇祠堂。保存較完整的有迎樣寺、慈雲寺。趙以炯狀元故居、川祖廟、萬壽宜、雲龍閣、文巖書院等。這批古建築布局合理,氣勢雄偉,雕梁畫棟,重檐飛角,建築工藝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
青巖古鎮的民居特色十分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商業街及大街小巷的青瓦木屋,保留了濃郁的南方古民居風韻。鎮內石砌的圍牆、路面、櫃台、庭院及石灘、石磨、石碾、石缸隨處可見,極富地方風貌,因此,青巖古鎮又譽為青巖石頭城。
明清以來,青巖歷史上出了幾個著名人物。周漁璜是貴州清代康熙年間《1665年一1774年)著名詩人,官至翰林院學士,曾參與撰修《康熙字典》和《貴州通志》,並著有《桐野詩集》,對拓展中國文化作出過傑出貢獻。現建有桐野書屋供人緬懷。清康熙年間(1671年一1763年)舉人周鐘直曾任台灣諸羅知縣,著有《諸羅縣志》。清末(1857年一19O7年)狀元趙以炯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第一人轟動華夏。現已恢復“趙以炯狀元府第”供人游覽。平剛先生是貴州辛亥革命的先驅,曾東渡日本留學,任孫中山先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秘書長。現存平剛先生故居。
古鎮景觀
鎮內還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和自然風物景觀。現存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作戰指揮所,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鄧穎超同志父母曾居地,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震驚全國的青巖教案遺址。有占地2OO余畝,相傳為雲龍門和尚所植的國內珍稀保護植物青巖油杉林以及全團著名古生物化石山——雲上坡。
青巖的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年正月間的舞龍、跳花燈,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幼前來觀賞。
青巖土特產頗具魅力,刺梨糯米酒、雙花醋、玫瑰糖、豆腐皮、水鹽菜、苦丁茶等遐迩聞名,深受人們喜愛。(編輯/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