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侯祠
日期:2016/12/14 17:24: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漢桓侯祠,又名張飛廟,位於阆中市保寧鎮西街。原祠歷經火廢,現存祠廟為明清重建的一組四合庭院式的建築物。由大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後殿、廂房和墓冢等組成,占地30余畝。
張飛,字翼德,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東漢末年從劉備起兵,劉備定益州稱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鎮守阆中。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范強、張達所殺,葬於阆中,被追谥為桓侯,阆人慕張忠勇,於墓前建阙立廟,以禮祀之。
張飛鎮守阆中達7年,他保境安民,大敗張郃,人民群眾敬其忠勇,為其築冢建祠,祭祀紀念。據唐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張桓侯祠記》,張飛死後即建起桓侯祠,雖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築圍牆47丈。此後還有多次續修。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占地10余畝,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組成,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山門和敵萬樓為明代建築,門前原有明萬歷四十年(1612)鑄造的鐵獅一對,抗日戰爭中日本飛機轟炸阆中時被彈片擊傷,“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以石獅代替。敵萬樓以張飛“力敵萬人”而名,為重檐歇山式屋頂,華拱兩側出象鼻狀的斜拱,下檐斗拱繁復。內柱四根,形成井口,直承上檐,每柱用四瓣鑲成梅花方柱,以銀錠榫(sǔn)鉚合。敵萬樓左右各有木牌坊一座。大殿在五級台階上,闊五間,為歇山式大屋頂,磚雕拼合屋脊,為清同治時重修。外廊置巨鼎,右有張飛“立馬銘”,左有《重修廟記》古碑。殿內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張飛文像,頭戴冕旒(liǘ),身著黑蟒袍,手捧玉笏(hù)。左有張包執蛇矛,右有馬齊捧丹卷。穿過後殿,便是張飛墓冢。墓頭正前方建有一墓亭,亭內起一石拱券,塑有張飛武像,原為明永樂年間鐵鑄,高1.65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為泥塑。張飛墓成橢圓形,南北長42米,東西闊25米,高8米。
漢桓侯祠為三國文化旅游線上的重要景點之一。
漢桓侯祠正門懸掛“漢桓侯祠”大木匾,內塑張飛戰馬,上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撰著的《桓侯廟記》碑。大殿五間,殿內正壁塑有清喜慶年間追封張飛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張飛使用的兵器丈八矛和點鋼鞭。左廂房陳列著10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右廂房內有張飛生前重要事跡的六組塑像。後殿為墓亭,塑有張飛威武像,范強、張達跪於兩側。張飛墓高8米,東西徑22米,南北長32米。冢上林木蔥茏,碧草成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