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黃鶴樓

黃鶴樓

日期:2016/12/14 17:14:3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矶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荟萃,宴客、會友、吟詩、賞的游覽勝地。

    歷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到這裡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颢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崔颢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詩在上頭”。崔颢提,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轶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裡圖》等長卷、壁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