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徽派建築的風水之美與徽州古村落裡的風水文化

徽派建築的風水之美與徽州古村落裡的風水文化

日期:2016/12/14 17:59:59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徽派建築的風水之美(一)和諧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異,陰晴眾壑殊,風雲變紀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聳入雲霄;或迤逦起伏,綿亘不絕;其水,或飛瀑傾注,萬壑爭鳴;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論樹,或參天蔽日,綠陰成障;或點染有致,亦疏亦密;論竹,或郁郁蔥蔥,一望無際;或翠筱叢叢,觸目成景。至於奇花異草,則隨處吐芳;珍禽異獸,經常出沒。它們承天地陰陽之氣,循自然五行之道,共處於徽州山水之間。它們雖各有各的種屬、類別、范疇(多樣,不一致,不協調),但是,卻又能和睦相處(統一,一致,協調)。這叫相反相成,多樣統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協調的協調,生動地體現了徽州自然景觀的和諧美。明清徽州建築布局,從總體上看,都是處於這種具有和諧美的自然環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風水,當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諧美。而這種和諧美,也是築基於陰陽五行運轉不息的軌道之上的,因為,在古代徽州人看來,陰陽調和,五行生克,為徽州建築風水的和諧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動力。這就是徽州建築風水的獨特的自然秉賦。(二)形式美如果說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屬於自然美的話,那麼,徽派建築的形式美就屬於藝術美了。自然的形式美與建築藝術的形式美都講究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但由於性質、范疇、形態上的不同而存在著種種區別。其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自然的形式美是無目的的,建築藝術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換言之,自然的形態美含有規律而不含目的,建築藝術的形式美則既含目的又含規律。黑格爾說:“建築品的目的在於用藝術的方式去表現心靈所處的本身無機的外在環境。”又說:“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作為建築外形方面的貫串一切的原則,就特別符合建築的目的,……此外,建築形式對於心靈性的內容還有象征的意義。”這就表明,建築藝術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還要與外在自然環境保持和諧,尤其是要服從人的目的(實用的,審美的)。人是建築的主人,同時,“人是外在自然環境中的主體。”可見,建築藝術形式美與自然美環境形式美的協調,主要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形式美的協調。徽州建築風水的美,也表現在徽州人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形式美的協調中。徽州古村落裡的風水文化凡到過徽州山區的人,看見那隱於黛綠青山古樹之間,與小橋流水相聯的古村落,無不發出由衷的贊美。山水互為映襯,白牆青瓦高低錯落,古樹果木點綴其間,野鳥家禽交相鳴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夾溪而築,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綠樹為屏障。從宅院裡推窗遠眺,天然圖畫盡收眼底。天井灑落進陽光雨露,小院植置著花木假山。在這裡,人類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麼造就了徽州古村落與大自然的這種依存關系呢?是風水。我們先來看看黟縣宏村的形成經過,據《宏村汪氏宗譜》記載,南宋紹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經過此地,見這一帶背有雷崗山聳峙,四周溪流環繞,形勝較佳。於是選擇雷崗之陽,築了數椽房屋住了下來。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當時這一帶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崗山腳由西至東,村西另有羊棧河從北往南。汪氏祖先精通風水之術,認為兩溪如能在村西交匯再向南流才是風水寶地,現在兩水不交,是個缺陷。誰知到了南宋德佑年間,暴雨引起邕溪改道,與羊棧河在村西交匯並往南流雲,正合汪氏始祖的意思。水系的變遷為宏村提供了的發展根基,使整個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勢。明永樂年間,為了使村落更符合風水吉祥的觀念,宏村汪氏三次聘請休寧縣海陽風水師何可達,對村落進行總體規劃改造。何可達花了十年時間,審視宏村周圍的山川脈絡,將村中一天然泉眼擴掘成半月形月沼,以儲"內陽之水"而鎮"丙丁之火"。並把村西邕溪之水轉東流出村落。明萬歷年間,又因來水躁急,在村南開挖南湖,儲"中陽之水"以避邪。同時將邕溪之水引入村落,經九曲十彎,貫穿村中月沼,穿過家家門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沼南湖水系構成宏村形態的主要特征,而這一水系又是在風水先生指導下進行的,帶有明顯的風水吉凶觀念。黟縣宏村承志堂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前後,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全宅系磚木結構,磚木石三雕精美絕倫,尤以木雕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個,7處樓層,大小60間廳房,60個門。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築,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風水標准構築的建築。沿中軸線,全宅分三進,前進為天井式庭院,中進和後進均為三間式廳屋。三進左右分別有活動室(煙房、麻將室)、馬房、廚房、傭人室和回廊等輔弼護屋。承志堂兩面為邕溪河,為取得宅門迎水的風水效果,故將大門轉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財。中國文化的特質是"天人合一",同樣風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徵州宅居中天井、庭園和飛翹起的檐角是風水師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徑。風水對天井的規定是:"橫闊一丈,則直長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潔淨乃宜也。"(《相宅經纂》)這就決定了天井不能太闊,因為"太闊散氣"。徵州宅居中的天井,嚴格按照風水的要求興建,因此顯得狹小。天井狹小,風砂埃塵對廳院的干擾也少,使南屋廳堂臨天井一面門扇可以經常大開,或根本就不設門,幾乎與天井是統一體。人們坐在廳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人與天融為一體。中國文化中的"天",同時也是人文的"天"。徵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廳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錫純嘏"四字,《詩.魯頌.悶宮》:"天錫公純嘏,壽眉保魯。"鄭玄注:"純,大也;受福曰嘏。""天錫純嘏"即"天錫大福"。後廳和偏廳天井上還有"天受百祿"字樣,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為官,享受官祿乃上天所授,這同"君權神授"的含義相同。那麼,承志堂確可稱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貴的"吉宅"了。徽州人愛山愛水,視綠水青山為生命。他們說新安江是自己的母親河,太平湖是黃山的情侶湖。進村的水流稱為龍脈,格外珍惜。休寧縣的陳霞村,是一座綠水環繞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俨然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祖上就貼過維護河水潔淨的告示,鄉規民約保護了龍脈,才有了人們在家門口的水圳裡淘米洗菜涮手巾的民俗風景。黟縣盧村還有一戶人家,客堂裡有一口水井,井口只有碗大,打上來的水清亮甘甜,仿佛是一杯冷飲。

    枕山、環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的整體要求,徽州古村落在總體上更強調人居與自然的緊密結合。除此之外,在村落與鄉野之中,與民居相映成輝的還有高高矗起的祠堂、偉岸恢宏的廟宇、飛檐翹壁的樓閣、參天屹立的寶塔、肅穆莊嚴的牌坊以及飛跨兩岸的橋梁等,甚至有著浪漫寧靜的廊橋!它們都是村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極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築與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徽州整體上的優美風貌。

    徽州古村落就是這樣與山水自然親切擁抱,宛如城郭,宛如園林,體現出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曾有人考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徽州的自然和村落面貌為藍本的,並且在現在的黟縣,還發現了陶氏的宗譜,並居住著陶氏的後人。在陶老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這樣寫道:土地平曠,屋捨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的景觀在徽州隨處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斷言,就景色與民俗而言,徽州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極為相似,徽州就是一個放大了的“桃花源”。

推薦閱讀:

龍脈方位辨

周易與風水文化:中國古建築哲學解析

風水文化與建築

布置客廳好風水保你健康發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