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楚國漆木器還原技術
日期:2016/12/14 18:01:26   編輯:仿古木雕 荊州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出土過不少極具楚國特色的文物。而在這些文物中,漆木器算是最能表達文化內涵的物件之一。最近,央視《楚國八百年》熱播,節目中談到的大量漆木器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而說起最具荊楚特色的漆木器,相信不少人會想到荊州博物館內那座近一人高,結構復雜的虎座鳥架鼓。然而,這座看似完整美觀的虎座鳥架鼓,在出土的時候,可是另一番景象,甚至可以用“七零八落”來形容。面對幾十塊殘片,專家如何能夠將其復原?這些埋在地下的木頭又為什麼能夠千年不朽呢?
漆木器歷經千年為何保存完好?
2000年年初,荊州市發掘了一座大型楚墓,命名為“天星觀2號墓”。這座墓葬規格很高,有棺有椁,墓葬有多級台階,出土精美器物達一千多件。其中一只栩栩如生的鳥頭支楞在泥土中,它就是虎座鳥架鼓。發現的時候,虎座鳥架鼓已經散落成幾部分,但是主體部分仍然很龐大。當時,考古人員將上面的泥巴進行了簡單清理,然後,用繩子將虎座鳥架鼓的主體部分綁牢,幾個人小心翼翼才將它抬了出來。
虎座鳥架鼓本身就是各部分組裝而成,出土的時候,破損嚴重,底座、臥虎、鳳鳥都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大大小小的殘片大約七、八十片。不過,專家並沒有急於修復,而是將這些殘片用蒸餾水仔細清洗後,泡在一個大水池裡,一泡就是半年,這是在干什麼呢?
原來,在文博行業內部有個術語,叫“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一年。”也就是說,浸泡在水裡的木頭是保存最長久的。湖北地區地下水位高,很多墓葬都是泡在水裡的,天星觀二號墓也是這樣,虎座鳥架鼓之所以能夠不朽,正是得益於墓葬中的這些地下水。
搶救漆木器,脫水是關鍵。
浸泡在地下水中,使虎座鳥架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是也正是由於長期浸泡在水裡,整個器物多半是靠水支撐,一些溶解於水的成分消失了,木胎的纖維組織已經遭到破壞,內部很可能早已腐朽。器物出水之後,來到干燥的環境中,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器物很容易“散架”。所以,漆器修復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脫水。
在荊州博物館的漆器修復室裡,有專門的脫水池,器物都是放在裡面進行脫水。而這也不是普通的水,是含有復合乙二醛的特殊液體。脫水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分子置換。漆木器在脫水池浸泡一段時間後,復合乙二醛會將漆木器中的水分一點點置換出來。脫水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心急不得。根據每件器物飽水含量的不同,脫水的時間有長有短,虎座鳥架鼓的脫水時間就長達半年。
脫水之後,虎座鳥架鼓還要進行加固,在高倍顯微鏡下人們觀察會發現,健康的木材纖維縱向表面光滑,結構緊密,粗細均勻,而漆器由於受到地下環境作用和微生物的侵蝕,木材纖維表面粗糙,結構疏松,纖維束呈扭曲形態。不過經過了清洗、脫水、加固等步驟之後,虎座鳥架鼓已經變得堅固,能夠上手,可以進行下一步修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