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流行漆鼎作為盛食器
日期:2016/12/14 18:01:26   編輯:仿古木雕 漆鼎作為盛食器在漢代頗為流行。漆鼎木胎胎厚,體形穩重,蓋與鼎身作子母口扣合。蓋作球面形,上三個橙色環形紐。器身口微弇,鼓腹,底略呈圜形,有一對直耳,三獸蹄形足。鼎外髹[xiū]黑漆,內髹紅漆。蓋面中心繪一變形龍紋,龍紋周圍用朱、灰綠二色漆繪S形卷雲紋、渦紋,卷雲紋間隙繪有變形鳥紋,蓋邊沿朱漆繪寬、細弦紋各一道;器身兩耳均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繪勾雲紋,口沿外側在兩朱色弦紋之間用朱漆繪一道豎條紋間飾小鋸齒紋組成的圖案,腹上部在寬、窄兩道朱色弦紋之間朱漆繪一道菱形、水波紋組成的幾何紋裝飾帶,腹下部亦在寬、細兩道朱色弦紋之間用朱、灰綠二色漆繪幾何雲紋、渦紋,雲紋間隙繪有變形鳥紋;足部用朱漆繪獸面紋。鼎底部朱書“二斗”兩字,底部和蓋內有戳印。器腹內留有明顯的旋削痕跡。
關於這件漆鼎,有一件趣事不得不提。當年考古人員在清理這件雲紋漆鼎時,竟然發現此鼎內還盛放有湯和蓮藕片!並且浸泡在湯中2100多年的蓮藕片仍清晰可辨!更使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在搬動後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原來,藕片內部纖維早已腐溶,僅存一完整的外形而已,出土後遇空氣氧化作用,加上在起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震蕩,藕片就會迅速溶解於水了。這一現象甚至一度成為證明長沙地區二千多年以來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地震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