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特色的西夏木雕
日期:2016/12/14 18:01:28   編輯:仿古木雕彩繪木雕上樂金剛像
在目前已知出土或各博物館收藏的西夏文物中,木質文物非常少見,尤其是保存完整、做工精細、彩繪艷麗的西夏木制文物就更為罕見。
1986年,在對銀川拜寺溝口的兩座8角13層密檐式磚塔進行保護性修整的過程中,西邊塔剎座室出土了一批極為珍貴的西夏文物。其中幾件是用木頭制作而成,工藝精美、保存完整,異常難得。
彩繪木雕上樂金剛像
這尊木雕金剛像坐落在橢圓形蓮花座上,蓮座高2.8cm,寬11cm;金剛雕像通高15cm,寬10.5cm。頭像雕呈四面狀,為東南西北方向,並分別用藍、紅、白、黃四色繪面,頭戴五骷髅冠,鼻直口小,面帶笑容。正面像呈三目,頭微下垂。共有十二臂,兩只主臂擁抱明妃,其余十臂向兩側平伸。金剛正面伸出的右臂略彎曲,右手緊握金剛杵,左臂亦彎,左手持金剛鈴。金剛身體左右側伸開的手臂中,右側手握有金剛圈,左側手抓有寶瓶等法器,除個別手掌殘缺,大部都保存完整。其腰身部位裝飾有骷髅項圈、環狀腕钏、胯間下掛兩串骷髅。右腿稍斜伸直,左腿屈膝呈弓步。右腳踏一白色仰面魔,左腳踏灰色伏魔,兩魔都表現出掙扎狀。金剛懷抱的明妃,面部及身體均呈紅色,頭戴骷髅冠,有三目,鼻直口上倘,五官用墨線勾勒,頭仰面上,與金剛下垂的口相對,兩口幾呈吻狀,表情豐富。明妃全身裸狀,左腿與金剛右腿緊緊並立,右腿很自然地彎曲環繞在金剛腰間。左臂緊摟抱金剛脖頸,右臂高舉手握白色勾刀。在金剛的身後雕有大象的形狀,象頭向左側,長鼻下卷,大象全身都繪制成白色。
通觀整座金剛像,是由一整塊木頭圓雕而成,不僅藝術造型構思奇特,而且镂空雕刻手法別致,肢體連接恰到好處。用刀純熟且彩繪色澤艷麗。將藏傳佛教上樂金剛修法中本尊、佛母的造型與裝飾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推薦閱讀:
清代銅鎏金綠度母像
河南商丘永城西周青銅匜傳奇
玉文化發展史簡述
良渚文化中玉器的特點
彩繪描金木供桌
彩繪描金木供桌
此木供桌據考證是為放置祭祀供品之用。桌面為長方形,長62cm,寬43cm,桌高35cm,整個木供桌以紅色為主要色調,其中桌面還用金粉細線繪出牡丹等花卉圖案,桌面板厚3cm,桌的前後有兩個看面,各有雙枨、镂空雕花擋板和花牙板裝飾。前看面的兩桌腿上剔出凹形裝飾槽,與桌腿間的護擋板和木框條均采用45°閣角榫連接,使得結構緊密、強度提高且較為美觀。雕花擋板用雙枨藝術地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用蜀柱分為三個正方形小框,每框內透雕折枝牡丹花紋;中層分成兩個長方形小框,並依框形镂空雕出折枝牡丹花卉和枝頭花蕾;下層擋板則呈齒張狀牙板,以黑色為底色,用紅色雙線夾以金色彩繪出如意祥雲頭紋飾。後看面上擋板與前看面擋板雕飾基本相同,花牙板位於桌腿外側,透雕出如意雲頭與卷草紋。
縱觀整個木供桌,造型別致大方,镂空雕花工藝精湛,設色艷麗而凝重。既有藏傳佛教的色彩,更具有西夏文化的特點,兩者的藝術特色巧妙地結合為一體。既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雖經千百年的歲月蹉跎,木供桌仍不干裂、不變質、不掉色,可見西夏工匠的技藝已達很高的造詣。此件文物不僅是宋、元時期出土的木制文物中的精品,同時為研究西夏時期家具制作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
西夏木雕是西夏文物中的精粹之一,不僅反映了西夏時期高超的木雕技藝,從中也可窺見西夏時期的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對研究西夏歷史具有較高價值,因此,保護和研究西夏木雕尤為重要。
推薦閱讀:
清代銅鎏金綠度母像
河南商丘永城西周青銅匜傳奇
玉文化發展史簡述
良渚文化中玉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