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昙花一現“我”是青銅兵器
日期:2016/12/14 18:17:51   編輯:仿古青銅器青銅歲
青銅我
梳刷
在介紹了部分青銅兵器後,我還想介紹兩件曾經昙花一現,甚至在古代兵器史上沒有留下自己名字的兵器,而且還將名稱變成了代詞和量詞。有一個最常用的代詞“我”。看一下甲骨文的“”字,三個齒,戈字旁,我們知道在古文字中凡帶“戈”字旁的字,原本與兵器、軍事、殺戮有關,例如“伐”、“戰”、“戕”、“戟”、“戣”等。那麼“我”是一件什麼樣的兵器呢?請看圖片。這是1975年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的西周青銅我,現藏扶風博物館。另一件是現藏故宮博物院的西周時期的青銅我。與矛和戈等長兵器相比,青銅我的出土量很少,說明當時使用並不多,但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發明的這件長兵器,裝長柄之後,用於砍殺,突出的三角刺,砍將下來,一般的皮制的甲胄都難以保全。而象形字“”字,正是裝柄之後兵器“我”的形象。
還有一字“”字,即“歲”字,繁體字“嵗”字,也有戈字旁,其字也有原形。現藏首都博物館,稱為有銎(qióng)钺,商代長兵器,裝長柄,也是砍殺類兵器。“”字正是裝柄之形。歲字上的兩個點正是表示兵器上的圓孔,這是歲字的最顯著特征。我們知道早期古文字不完備,一方面常有一字多用的情況,另一方面古時用字常有專名,例如“災”字,現在指一切災害、災難。甲骨文時,火災寫作“”,水災寫作“”,兵災寫作“”,“”讀作“在”、“才”,火災、水災、兵災都是形聲字,用了“在”的聲和“火”、“水”、“戈”的形。古時祭祀時,祭祀對象有三祭之說,祭天地、祭祖先、祭聖賢,在時間上有四祭,即春祭、夏祭、秋祭、冬祭,也有專名,分別為“礿”、“禘”、“嘗(cháng)”、“蒸”。而以上兩種兵器“我”、“歲”也應是當時的專名,“歲”的專名歸為钺的總稱也是符合規律的。漢字中由原名詞轉化為其他詞的不少,例如節約、模范、計較、規矩、關鍵、運籌、符合等,也都反映了文字通假、借用的發展規律,原意淘汰後不用了,有了新的詞意。
此外,還有個小銅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民間文物市場上常見到,價格很低,幾乎沒人能說出它的用途,甚至在2008年還有朋友告訴我,“買了一件銅鏡,捎帶著這樣的小件。估計是銅鏡上的一個支架”。我告訴他,這是一件西漢的鎏金梳刷,在戰國和漢代的墓葬中都多見出土,從外形上看很像一個銅煙斗,其實在這個孔中原來裝有鬃毛,有了鬃毛就像個牙刷,孔中的鬃毛已經腐爛掉,留下銅件。它的用途是古人清理梳篦的毛刷,叫梳刷。在古時梳篦是有區分的,齒疏者為梳,齒密者為篦,梳用於理順頭發、然後束發,篦用於清潔頭發,去頭皮屑、除虱虮。戰國和漢代的墓葬中,梳刷常常與梳、篦、鏡、奁(lián)共出,說明都屬於梳妝用品。奁是盛裝梳妝品的盒子,有木質的,有漆器的,也有少量銅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