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中國傳統陶瓷釉色之銅綠釉

中國傳統陶瓷釉色之銅綠釉

日期:2016/12/14 18:09:25      編輯:仿古瓷
    銅綠釉是中國傳統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鉛末加古銅末以及石末等。由於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所以這些以銅為著色劑的綠釉被稱為“銅綠釉”,也有人因為裡面含鉛較多而稱其為“鉛綠釉”。根據燒制溫度高低,銅綠釉可以劃分為高溫銅綠釉與低溫銅綠釉,在明清官窯中,銅綠釉大多作為低溫釉使用。

    在中國陶瓷史上,銅綠釉應用相當早,漢代已經出現以銅作著色劑燒制鉛綠釉的先例,唐代更是廣泛應用到唐三彩的制作中。宋金時期出現磁州窯黑彩綠釉制品,表明工匠已經能夠將其與黑彩和諧搭配,熟練使用。

    明永樂朝御廠制瓷技術顯著提高,低溫綠釉逐漸向多樣化發展。根據燒制時瓷胎表面有無玻璃釉的情況,可以把當時的綠釉器物簡單分為素胎綠釉與釉上綠彩兩大類。 
    素胎綠釉器 
    素胎綠釉器是在燒制好的素胎表面直接施低溫綠釉,然後入窯二次燒成。根據制作特點,可以分為單色釉制品與素三彩制品。

    通常,御廠在燒制好的素胎表面單獨施用低溫綠釉制作成單色釉制品,為了增添藝術效果,還會在素胎表面刻畫、堆塑各種圖案紋飾。明初燒制的單色綠釉制品很少見,傳世品僅見台北故宮所藏宣德綠釉碗。

    素三彩是明代最常見的素胎綠釉與其他各色低溫釉結合(如醬、紫、黃等)燒制的器物。該類制品從永樂時期就開始大量制作,宣德、成化、正德等各朝都較為常見,是當時御廠制作量最大的素胎低溫綠釉器物。

    景德鎮御廠舊址考古發掘出一件比較特殊的素胎綠釉器,從發色判斷,將其歸為孔雀藍釉似乎更貼切。孔雀藍釉又稱“法藍”,也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的低溫彩釉,因為燒制後呈現亮藍色調而得名。由於部分器物發色偏綠,也有人將其命名為“孔雀綠”或“法翠”。除了發色不同,從原料、燒制溫度以及制作特點看,低溫綠釉與孔雀藍釉很相似。



    釉上綠彩器

    永樂時期,御廠還在高溫燒制好的瓷器的釉面上施綠釉,二次入窯低溫燒制,此時綠釉被作為釉上綠彩使用。從御廠舊址發掘情況看,當時制品的種類不多,主要是器托、渣斗等。到宣成時期,品種、數量才逐漸增多。

    宣德時期,御廠利用娴熟的色釉制作工藝創新出青花五彩,其中釉上綠彩極其重要。到成化年間,統治者熱衷青花五彩,模仿景泰藍燒制的斗彩瓷更是達到明代彩瓷制作的巅峰,釉上綠彩的作用自始至終不可替代。除此之外,明代中後期興起的五彩瓷中,釉上綠彩依然必不可少。

    到了清代,從整體看綠釉器基本繼承了明代的制作方法,只是有些細節在不同時期略有變化。例如,康熙時期素三彩不僅大量使用暗刻工藝,還經常使用黑彩繪制圖案,加上較多地使用乳白釉,所以制品顯得與以往大不相同。到了雍正之後,不僅做工工整、細膩,發色也比以往嬌艷。

    雍正御廠還制作了一種繪畫風格類似宣德孔雀藍制品的黑彩綠釉器。該類器物的制作工藝是在燒制好的素胎上使用黑彩繪畫,然後覆蓋綠釉,入窯二次低溫燒制。雍正御廠陶瓷繪畫風格嚴謹,把黑彩與綠釉完美結合在一起,給人新穎、明快、別致的感覺,成為清代彩瓷中又一亮點。該種制作方式在康熙素三彩與五彩器物中都曾經局部出現過,只是當時沒有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釉色品種來發展利用。

    清初,許多西方人攜帶著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來到中國,並把現代的制釉方式帶到景德鎮御廠,於是清代官窯陸續出現非傳統釉色制品,如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制的釉料,燒成後器物釉色偏淡黃色,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稱“松石綠”。這些工藝交流導致官窯制瓷中綠釉進一步向復雜化發展。

    低溫銅綠釉作為明清彩瓷制作中的主要彩釉之一,不僅適合素胎釉,更適合釉上彩,所以在素三彩、五彩、斗彩中被廣泛應用。即使在後來的粉彩瓷制作中,它作為釉上綠彩也是必不可少的釉彩,讓人深感其無處不在。然而,低溫銅綠釉也有其自身不足,即制作素胎器物時,由於其與胎面結合處兩者膨脹系數很難吻合,容易形成細小開片,並影響接觸面的附著力,時間久了或者受到腐蝕後容易剝落。特別是明初階段,這一現象尤其突出。即便如此,低溫銅綠釉仍不失為一種經濟、簡單的傳統釉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