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廣東古韻名寨布乾村

廣東古韻名寨布乾村

日期:2016/12/14 17:54:26      編輯:古建園林

    千百年來中國人多以農耕為本,過著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莊。廣府式村落是廣東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其多處於水網發達、靠山面水的地方。村前有魚塘、榕樹,青磚镬耳屋、水寨、碉樓,還有建築氣派的宗祠都是廣府式村落的特定符號。東成鎮的布乾村可以說是新興縣內頗具代表性的廣府式村落。

    宗族興盛英才輩出

    布乾村的“布”可以解釋為“頒布”“布局”,又有“布泉”即錢幣的意思;“乾”為八卦中的第一卦,指天,亦可以引申為第一、最高或最大。因此,布乾村可以理解為“布局最好”或“最富有”的村莊。

    布乾村山環水繞、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目前村中居住著葉、鄧、梁等姓的村民共有2000多人。其中葉姓村民有1700多人。據2005年新興縣的姓氏統計:新興葉姓居民共有18200多人,為全縣第五大姓氏。就是說,幾乎十分之一的新興葉姓人居住在布乾村。

    新興葉姓有“東葉”“西葉”兩支源脈,布乾葉氏屬東葉。自其祖宗葉秀真在元代從江西贛州吉安遷到新興洞口下坪村,到其曾孫葉永盛遷至布乾村開枝散葉,600多年來,他們與其他姓村民和諧相處,共同創造了布乾村悠久的歷史文明。

    布乾葉氏秉承著耕讀持家的傳統,重文勸學蔚然成風,歷朝都有族人應試中舉、出仕為官。如《新興縣志》立傳的葉開傑,因德藝雙馨,曾受到朝廷贊譽嘉獎。

    葉開傑是清乾隆十四年(1779)已亥科舉人,在吏部大挑中被選為一等,本來可以直接出任七品知縣職務。但他卻無心從政、向往教書育人,於是選擇了出任從化縣訓導,以明經授課,理學化人,使從化學風大為改善,受到民眾的尊敬。因淡薄名利,葉開傑多次放棄了轉職升官的機會,教學18年,至晚年告老還鄉,在布乾村讀書研學、評藝論文,過著平靜的生活。

    有一次,葉開傑從縣城返回布乾,在路上遇到有人修整攔河的陂壩,他就踩著陂面過河。誰知修陂的是個莽漢,竟然說葉開傑踩壞了他的水陂,還出手打了葉開傑。聽聞布乾全村人都尊敬的舉人公受鄰村人的欺負,村人個個憤慨,准備集合全村族人去為他討回公道。眼看就要釀成一場村落之間的械斗。葉開傑卻本著以和為貴、免生事端的態度,他對族人說:“根本就沒有我被人打這一回事,這只是別人誤傳”。就這樣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群體械斗事件。

    建築考究宗祠華麗

    建築是一部無聲的歷史書,布乾村內縱橫交錯的巷道、成群連片的宅院似乎向人昭示:這裡曾經生活過不少的官宦富戶。高翹的镬耳山牆、精致的灰塑木刻,無不體現出當年屋宇主人闊綽的氣派和雅致的情調。如村中有一口古井,井口用一塊完整的大麻石鑿成,井壁全部用打磨規整的弧形石塊砌築。這足以體現布乾村建築的觀賞性與藝術性。

    在封建時代,一個男丁自出生後就要到祠堂登入族譜、之後每年要參加族中的春、秋二祭,婚禮壽宴也會在祠堂舉行。所以祠堂是一個宗族最具凝聚力的地方,每個家族都會不惜財力將其建造得美輪美奂。

    隨著一個宗族的興旺,人口增繁,除了有祭祀老祖宗的宗祠,每隔幾輩就會分房,族人建造分房太公家祠。在布乾村內保存有誠宗葉公祠,廷表葉公祠、廷載葉公祠、廷綸葉公祠和鄧氏宗祠五座祠堂。這些祠堂多建造於晚清或民國年間。其中至今保存完好、建築藝術精湛的廷表葉公祠,堪稱是古建築中的珍品。

    廷表葉公祠建於清朝光緒十二年(1886),比廣州陳家祠早兩年,正堂占地300多平方米,座南向北,為三間兩進式布局。正堂背後是一座建造得高大堅固的後樓,護衛著前面的祠堂。據說,建造廷表葉公祠時,工匠們共耗時3年,以至整座建築無論是石雕、木刻、灰塑和壁畫,工藝之精湛都令人驚歎。目前廷表葉公祠已經公布為新興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布乾村五座祠堂中,規模最大的是占地600多平方米的“誠宗葉公祠”。據當地老人說,這座祠堂原來的建築規模和建造工藝在全縣都少有相匹。但在解放後整座祠堂曾頹敗不堪,現在所見的誠宗葉公祠是近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重建的,從保存的石礎、牆基中還依稀可辨原來的氣派,特別前廊的一對釣魚台,代表著宗祠所祀奉的主人身份尊崇。原來葉誠宗不但是布乾村歷史上最有錢的人,還是遠近知名的大財主,關於他的發跡,在當地還流傳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葉誠宗是清朝嘉慶年間布乾村人,原本窮困到要靠掏糞換錢過日子,並且他又嗜好賭博。有一次,葉誠宗在塘邊撿豬糞,突然見到池塘中央冒起漣漪,湧出了一個金公仔。他把金公仔放在身上,去堵場賭錢,因為身上沒錢,他就用一個柿餅蒂當銅錢來下注。神奇的是,他身上的金公仔竟然會自行跳動,跳一下他就買一,跳兩下就買二,每買必中。有了這個寶貝之後,他就到肇慶、廣州等各地豪賭,贏到的錢要用船才能載回來新興布乾買田地、建大屋,成為遠近知名的大財主。

    “富”字頭上的八角樓

    古時候,社會動蕩,各地村莊紛紛修築圍牆和營造碉樓來保障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葉誠宗的倡議下,布乾村立意要建一幢堅實牢固並且氣派不凡的碉樓。

    這座碉樓選址設計獨具特色,與羅定市金雞鎮的大垌八角樓如出一轍。它建築在池塘的中央,與一般單純矩形的碉樓不同,它在四個牆角外各加了一個護角,像在四邊多了一條立柱,顯得非常堅固。整幢碉樓的外牆共有12個外角、8個內角,所以這座樓就叫做“八角樓”,又叫“八角寨”。

    八角樓座北向南建,寬16米,深12米。原來樓高有4層,從水底的基礎到第一層,全部用磨制規整的石條砌築,上部為青磚,頂層是哨樓。整座樓建築有完善的防御設施。碉樓四面環水,只有南面一個門口。門口設置一條跨度三米多的石吊橋,吊橋放下,任何人都休想跨過水寨。即使能夠靠近門口,要進入樓內亦難。因為有一扇千斤重的大鐵門,還安裝了機關,在樓內關上大門,門外的人縱有萬斤之力,亦無從開啟。

    整幢樓的外牆由七隅青磚砌成七十多厘米的厚度,四周護角都安裝有樓梯,就算有許多人上落走動都方便,牆壁上布滿外窄內寬的槍眼炮口,有利於防御還擊。八角樓自清朝中葉矗立於新興東部,一百多年來每遇到外敵入侵,全村男女老少就會攜帶財物躲入樓中,成為村民生命財產的保護樓。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鄰縣開平淪陷,經常有日軍飛機空襲新興。因八角樓高高凸起,容易成為空襲的目標,村民在1940年將頂層拆除,只剩下三層樓。日軍占領開平後,許多三阜的人和機構遷移到新興。當時開平長沙師范就撤退到布乾,在八角樓繼續辦學。據布乾村民葉沃英回憶:1941年日軍過境新興時,村裡的人都躲到附近的山林裡,當時師范學校的余校長沒有轉移,留在八角樓內鎖上鐵門,日軍曾包圍八角樓,但因為砸不開堅固的大鐵門,只得放棄強闖,使余校長逃過一劫。

    據說,八角樓的位置在布局上很有意思,原來的樓前還有一個小樓和兩邊的耳房,與前面的三進兩天井的誠宗葉公祠正好組成一個“富”字,而高聳的八角樓正好是“富”字上的一點。

    解放後經過“大煉鋼鐵”“破四舊”等運動,八角樓遭遇了更大的損毀。如今房頂崩坍,門窗枯爛,只有堅實的四壁外牆依然屹立於池塘中央,向人們昭示著他曾經的雄偉壯觀。

    村民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新修復八角寨,再現布乾村圖騰的風采。

推薦閱讀:

寧波鼓樓

江蘇:保護古村落並非“千村一面”

山東德州古運河畔董子台

開發商死磕古建築 長沙萬達請手下留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