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杭州蓋叫天故居和郁達夫故居

杭州蓋叫天故居和郁達夫故居

日期:2016/12/14 17:43:27      編輯:古建園林

    “人傑地靈”的杭州千百年來都在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徜徉於斑駁的舊街古巷,感受著那些過往的名人故事,杭州的風情都在這些白牆青瓦的歷史故居中悠然演繹。

    蓋叫天故居

    蓋叫天(1888—1971年),原名張英傑,河北省保定高陽縣人。他八歲登台,十三歲到杭州,在拱宸橋“天仙戲院”學唱老生,十五歲改學武生。後以武戲聞名天下,被譽為“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蓋派藝術。

    位於楊公堤畔的蓋叫天故居,白牆青瓦,大門上書“燕南寄廬”四字,為馬一浮先生所題,取“燕北之客寄居江南”之意。故居有前後兩進,前為正廳“百忍堂”,後為左右廂房、佛堂以及院子。早在1926年,蓋叫天便買田置屋,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此居住。他在院子裡接待過梅蘭芳、周信芳等京劇大師以及周恩來、陳毅等貴賓。和游人如織的北山街相比,當時的楊公堤算是“荒郊野外”,蓋叫天卻自甘隱居,潛心京劇藝術。剛出道時,年僅16歲的他便拒不奉诏,不願進京為慈禧太後唱戲,一生耿介的性格可見一斑。

    1971年1月15日,一代京劇大師去世,享年83歲。他的墓葬在楊公堤與龍井支路的三叉口,墓前立有石碑坊,上有黃賓虹手書的“學到老”三字,兩旁楹聯為“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巧妙地鑲嵌了蓋叫天最出名的兩出戲。

    2003年,蓋叫天故居按原貌修復,陳列蓋叫天生前遺物和圖文資料。至今院子裡仍有兩棵長勢遒勁的棗樹,正是當年“江南活武松”親手種下。

    郁達夫故居

    穿過車水馬龍的慶春路,拐進大學路,往裡500米再左轉,就是鼎鼎大名的風雨茅廬。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平房別墅,建成於1936年,由主人郁達夫親自設計。房屋離地半米,四周築有台階和回廊,正屋為一排三間磚房,依次為客廳和臥室。後院建平房三間,為書房和客房。內有假山點綴,林木參差,郁達夫請著名學者馬君武題匾“風雨茅廬”。建此廬,郁達夫共花去一萬五六千元,並為此負債四千元。在五千元就能建一個別墅的當時,這筆花銷可謂奢侈。

    如此慷慨解囊,是為了妻子王映霞,房契上寫的也是王映霞的名字,風雨茅廬可以說是兩人愛情的結晶。這裡本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可世事難料,他與王映霞的婚姻也正是在這裡走向破裂。郁達夫專門寫過一篇《風雨茅廬》,但他本人在此居住的時間加起來不足一個月。

    風雨茅廬後來被王映霞出售,幾經易手,1952年後改為派出所,直到2007年,進行了一次全新的修繕,改為辦公場地,門口還掛上了郁達夫故居的牌匾。黑漆澆注的鐵門兩米見寬,上有花紋,是當時的杭州市市長周象賢的賀禮。走廊盡頭還有一口老井,底下還是活水,當年郁達夫在這裡洗漱過。

    據郁達夫自述,風雨茅廬內收藏有他畢生收集的中國書籍八九千冊,其中不少是心愛的珍本,還有外文書籍不下幾千冊。可惜在他生前都沒來得及留下書目。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這些書籍竟然全部散盡,毀於兵燹。有一種說法是,郁達夫的藏書是被他在日本的同學、日寇侵入杭州的統帥矶谷廉介悉數席卷而去的。

    當初,好好的愛巢被郁達夫名為“風雨茅廬”時,王映霞曾表示不悅,以為不是好征兆,沒想到果真一語成谶。隨著戰火往南蔓延,郁達夫在福州任職,王映霞則獨自帶著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難,時世的艱難讓王映霞覺得郁達夫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可郁達夫在福州聽到的卻是王映霞與第三者關系不正常的流言。

推薦閱讀:

甪裡:因“芝麻清官”出名的村落

上海名人舊居開起情趣商店之真相大調查

淄博鄒振岳故居

家居生活中的風水克星有哪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