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鎮
日期:2016/12/16 19:21:0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雙溪鎮
雙溪鎮發祥於五代後梁,興建於北宋,鼎盛於清朝道光年間,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雙溪四邊環山,景致宜人,南北兩溪交匯西流,而匯入渺渺鴛鴦湖。
雙溪古鎮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燈會、鐵枝表演、古亭音樂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鐵枝表演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雙溪古鎮,古祠、宋墓、古廟宇、古廊橋、古驿亭、古官道等名勝古跡眾多。現古鎮歷史遺存主要有:宋代古墓和古剎北巖寺、靈巖寺;古縣城標志的有瑞光塔、孔子廟、城隍廟,朱子廟和陸氏宗祠、薛氏宗祠、明清古民居長壽巷、鵝湖裡、侯門埕等古跡;以及清代皇帝聖旨、石牌坊、軍衛大刀、板聯、古字畫等文物。
此外,雙溪鎮還擁有眾多明清及民國初年的古建築物,其中有151家已登記保護的古民居。古民居建築精美,木雕、石雕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古鎮整體風貌既豐富多彩又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感受。
雙溪鎮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如自明末清初傳承至今的慶元宵活動,群眾舉行彩燈、舞獅、舞香龍、薛氏鼓亭古典音樂、高跷、祭祀等活動。
雙溪民間還制作有“一捧雪”、“七層涼糕”、“秋色鍋邊”、“鴛鴦果面”、“米燒卜兔”等數十種風味小吃;舉辦雙溪菜(食譜)以及“擺宴”、“看盆”等民間美食觀賞活動,地方飲食文化富有特色。
聞名於世的鴛鴦溪、白水洋就屬於雙溪鎮范疇,離雙溪十幾公裡。雙溪古鎮於2007年一舉榮膺“福建最美鄉村”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來自各地和周邊鄉鎮的萬余名群眾湧進古鎮雙溪,目睹聲名遠播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雙溪元宵燈會。
天未擦黑,村民早早等候在自家門口或彩虹門下,手捧鞭炮和香線,興高采烈地等待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天剛擦黑,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鞭炮聲響起,沖天焰火閃耀高空,元宵燈會開始了。鼓樂在前,一位彪形大漢高舉插滿香線的“龍珠”在前面開路。數十位壯漢,分左右兩排,雙手撐起40米長的龍身,緩緩前行。龍身由稻草結成,其上密密麻麻插滿了點燃的香線,據說香線有近2萬條。香火巨龍舞動起來,預示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緊跟香火龍後面的,大家觀賞到國家級非遺、聞名遐迩的雙溪鐵枝技藝。在一塊可移動 “彩坪”上,靜靜端坐著手持花瓶、綠枝沾水、播撒幸福的“觀音菩薩”和金童玉女。彩坪塑造各式各樣人物形象和造型,是一幅幅活生生圖畫。今年的彩坪有觀音送子,鄭成功收復台灣和西游記故事。這些創意都是村民自主創作的,有文戲、武戲,有神話傳說,有故事,簡直是“文化大觀園”。
今年元宵燈會,雙溪鎮把計生宣傳、關愛老人和女孩融入元宵燈會中,讓傳統燈會賦予新時代內容,讓人耳目一新。在鼓樂聲中,花燈“春臨文化古鎮”在前面開路,“科學婚育、幸福伴你”、“女兒聰慧、家長欣慰”等六條計生、關愛老人女孩宣傳標語緊隨其後,構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雙溪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福建十大最美鄉村” 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國家、省級非遺雙溪鐵枝表演技藝、鼓亭音樂。雙溪鎮充分挖掘這些民俗文化瑰寶,並讓它們發揚光大。尤其是作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雙溪元宵燈會,起源於民間信仰與宗族祭祀活動。北宋年間雙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動,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龍祀福、游花燈等活動,逐步發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鬧元宵活動。在雙溪元宵燈會上,不僅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花燈,精湛鐵枝表演和舞香火龍、舞獅子、踩高跷等民間絕活,還可以聆聽到鼓亭古樂。人們在觀賞、聆聽這些來自遠古的“綜藝大觀”,仿佛回到遠古時代,沉浸在傳統文化氤氲缭繞氛圍中。
南寧中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像及旅游專題片、企業專題片制作聯系方式:
電話:0771-5766111 5843766 QQ:741143338 26024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