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五蓮山光明寺
日期:2016/12/15 15:17:4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光明寺位於五蓮縣五蓮山大悲峰下,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年(1602),是山東四大禅寺之一(其他三座是長清靈巖寺、益都法慶寺、諸城侔雲寺)。是一座由皇帝敕賜寺名,內庫撥款,太監親臨監工的御建寺院。
五蓮山原為九仙山之一峰,稱五朵山,山勢峭拔,層巒疊嶂,風光旖旎。全山 28峰118景,峰峰奇秀,景景多姿,峰回林密,郁郁蔥蔥,常年流水,氣候溫和,山崖澗旁山花爛漫,形成一片五光十色的畫卷。明朝萬歷二十八年(1600),四川成都人龐氏子周游名山大川,來此流連忘返。此時萬歷皇帝之母李太後患眼疾,多方醫治無效。龐氏子自報能治此病,並為太後去除眼疾,萬歷皇帝召其上殿封官賜金,皆婉拒,禀明立志於五朵山削發為僧。萬歷當即應允並旨令內庫撥銀,差御馬太監張思忠來五蓮劃定邊界,督工建寺。萬歷敕命五朵山改為“五蓮山”,賜寺名為“
萬壽護國光明寺”,並賜香火田40頃,免收田賦。龐氏子是年削發為僧,法名明開,號心空,為光明寺首任住持,開山和尚。其後明開赴京謝恩,內庫再次撥款建造光明殿、藏經樓、護法殿和東、西禅堂等殿堂,至此光明寺以宏偉氣勢座落名山,聞名四海。崇祯年間和清順治、康熙年間多次進行修復和擴建。其中康熙二十二年(
1683)擴建時,整修了山門、石階、重修伽藍樓,並將光明殿換成綠琉璃瓦頂,奠定了現代之規模。殿堂房捨百余間,寺田千畝,鼎盛時期住僧300多人。1945年冬至1947年夏,在戰亂中毀壞。1984年五蓮縣開始對該寺進行修復,已建成主體建築面積2194平方米,重塑佛像並貼金身,1987年恢復宗教活動。現有僧人1名。
寺院建築依山就勢,層疊遞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原建築有三進山門;四殿--韋陀殿、光明殿、彌勒殿、千佛殿;四堂--東、西禅堂、五觀堂、齋堂;四樓
--伽藍樓、藏經樓、御幡樓、御書樓;二閣--御史閣、分貝閣,還有“雨花深處”、 “蓬萊書院”兩處學屋,以及其它房捨等。寺院大門是牌樓式建築,為東路咽喉,巍峨高聳,石柱刻聯為“乘教”、“沙門”四字。前行不遠就是二門,面向東方,門聯為:“欲望法界需初步,直到蓮台是上乘”。向西數步即是三門,面南,聯為
“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自然不二門”。門內建有東西廂房。向北登上38層台階,有一廣闊場地,在此南望,層巒疊障的群峰,橫亘於寺前,猶如一道天然屏風,非常壯麗。大悲、天竺、蓮花、掛月、望海五峰猶如五朵蓮花競相開放,絢麗多姿,如詩如畫。宋代文豪蘇東坡知密州時曾盛贊此山“奇秀不減天台、雁蕩”。再北便是伽藍樓,內供關帝木雕像,樓門聯為:“好護名山新氣象,得開初地大規模”。樓前牆壁下部鑲嵌石碑4塊,有開山和尚明開撰書的“敕建五蓮山護國光明寺碑記”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重修大護國萬壽光明寺碑記”和同碑的崇祯二年(1629) “重修五蓮山寺記”,東西兩側有“追刻五蓮山詩序”和清代名人贊詠五蓮山的詩刻。樓前院東側,有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明寺碑1座。往東,院牆上鑲有“五蓮山碑記”。樓東側的東廳為接待上賓之處,樓西側的西廳為道人(侍候老和尚的人)住所。西廳前建有掛單僧人住的雲水堂。穿伽藍樓而過登上21層台階,過長廊到院中,東側為五觀堂(大寮),西側為僧人應供、過齋的齋堂,院中為韋陀殿,內奉韋陀菩薩木雕像。門聯為“持寶杵三州感應,披金甲四處游巡”。殿後院築東、西禅堂各
1座,為僧人參禅習經之所。正北是光明殿(即大雄寶殿),仿北京故宮金銮殿式建築,占地約300余平方米,飛檐翹角,宏偉開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內奉釋迦如來丈二金身,左有阿難尊者、千眼菩薩,右有迦葉尊者、千手菩薩;殿內兩側依牆二十四圓通相對排列,正中高懸乾隆御筆“寶相莊嚴”大字金匾。大殿東側築御書樓,為藏書之所;西側御幡樓,乃珍藏御賜物品之所。中軸線最後一座建築是藏經樓,上下兩層共9間,藏有萬歷御賜宋版大藏經共6780卷,御仗、御幡、玉磬、紫衣等;此外還珍藏7片貝葉經,為明天啟年間西域僧來五蓮參方所留,乃經中之寶。樓下正中3間為重大節日懸掛乾隆御影及開山和尚畫像處。據傳清乾隆皇帝孩提時經常生病,其母為其許願,長大後到五蓮山出家當和尚,在乾隆登基之後,為了還願,便請五蓮開山和尚八世孫作替僧,後又賜贈御影丹青1幀。畫面是頭戴平頂僧帽,身著僧袍,披百衲袈裟,雙手扶膝,盤腿坐於龍墩之上,案下僧鞋呈八字形擺列。每逢過年,懸掛3天,大小和尚頂禮膜拜。藏經樓東端建有分貝閣,西端有接待御史的御史閣。寺院東側有兩處書屋,一名“雨花深處”,門上楹聯為“迎旭東方春又至,飄香上界客初來”。一名“蓮峰書院”,門上楹聯為:“豈因果報方行善,不為功名亦讀書”。還建有彌勒殿,人們多來此燒香求子,其門聯诙諧有趣,雅俗共賞。道是:“吉祥盡是常歡喜,受用無如大肚皮”。在天竺峰仙人掌下建有千佛殿,內奉2米多高的千佛銅像,身邊護法神韋陀銅像,千佛左右分立著阿彌陀佛和地藏菩薩大型木雕像。
光明寺屬禅宗臨濟正宗派。從開山和尚明開到“能”字輩,共傳18輩。1927年寺內有僧43人,至1947年僧人散失。現在光明寺依原貌正逐步修復,重修山門寺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