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腳樓
日期:2016/12/15 15:32:5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中國俗話說“高樓萬丈平地起”,然而有時也會有例外。散布於湖南湘西的吊腳樓就是這樣。
湘西一帶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這塊土地上的土家、侗等民族的一切活動也就與這山山水水分不開。去年我在湘西旅游時所看到的吊腳樓,幾乎都是屹立於山水之上的一種獨特的建築。這種樓房雖然只有二三層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樓閣,建造並不容易。 樓而有“腳”,我雖早有所聞,但直到這一次才知道,原來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伸出兩只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裡,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吊腳樓的前兩只“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的。據湖南地方志記載,吊腳樓的這種構造最早是為了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 在湘西南,我參觀了侗族聚居的黃土鄉。這個鄉共有20個寨子,5000多人。我去的第一個村子叫新寨村。這是一個典型的侗家村寨。它座落在一個斜坡上,山谷下是溪流,溪流之上架設了一座大木橋,橋面是一條半封閉的大走廊,不管什麼天氣,過橋都不怕日曬雨淋,因此人稱“風雨橋”。過了橋,路邊有一個稱為“鼓樓”的雕梁畫棟的大涼亭。這是全寨人選舉寨老、議事、社交和演戲的地方。過了鼓樓,進入寨門,看到的就是一色木結構的吊腳樓。全寨共有三十棟,新舊約各占一半。 | ![]() | |||||||
在距寨門不遠的地方,一棟披紅掛彩的即將竣工的新樓吸引了我。當我走進門前時,一個中年男子迎了上來,邀請我進屋參觀。他就是這棟新樓的主人,叫李先輝。我祝賀他的新居落成。他說:“我早就想建造這麼一棟樓了,只是一直沒湊夠錢。近幾年我承包種植村裡的柑桔,每月能收入好幾百塊錢,加上養豬和雞鴨的收入,建樓也就不成為困難了。”言談中流露出了他發自內心的喜悅。 他領著我沿著施工用的顫顫悠悠的木梯子上了二樓。他說,這一層約60多平方米寬,將被隔為廳堂、臥室和廚房。廳堂中間留有一個凹槽,是冬天烤火用的;在一面牆壁上也留下了一處約50平方厘米的凹槽,那是個祭壇,用來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樓的第三層主要作臥室:底層則是存放糧食、柑桔和農具、雜物的地方。這時已有一串串新收的玉米和辣椒掛在這一層的新梁上吹晾。 我問主人什麼時候可以遷入新居。他說,這房子還有一個月就完工了。按照侗家的規矩,就是房子建好了也不能馬上住人,而是要請人擇個吉日良辰才能入室的。 “哦,吉日良辰?” “對。我們侗家建新房是有許多講究的。”於是他興致勃勃地從擇吉日選梁、砍樹、破土動工一直說到上梁掛彩、放炮以示吉利的種種規矩。他說甚至臥室的安排都是有規可循的,即二樓住新婚夫婦,三樓住老人、父母和未婚子女。當然也有隨著時代進步而發生的變化,如過去豬圈、牛圈、廁所都設在底層,現在都已經改在屋外,室內干淨多了。過去二樓沒有廚房,只有廳裡的一個火爐,不大方便,現在也都改進了。 | ||||||||
| 從新寨村出來,我隨著導游小黃越過一個個山谷、一道道山梁去訪問最偏遠的一個村寨。據介紹,那裡的吊腳樓多而集中,並且年代久遠。當我爬得滿頭大汗、有點吃力的時候,總算聽見走在前面的小黃叫了起來:“到了,到了!”等我趕到山頂,往下看去,眼前出現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在郁郁蔥蔥的群山重圍之中,一個個飽經風吹日曬的灰色屋頂,好像一片片寬大的枯葉重重迭迭、錯落有致地從陡峭的山腰一直鋪向山谷深處。每片屋頂下面都露出兩個粗大的木樁牢牢地釘在山腰上。屋頂上炊煙缭繞,偶而還可以聽到公雞“喔喔”的啼聲。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了童話裡的仙境。 我們從山腰到山谷,串了好幾戶人家的門,居然沒有一戶住新樓的。“是不是山外比山裡更富一些?”我冒昧地問其中的一家。 “那也不一定。你不知道這些舊樓都是住過好幾代人的,是真正的吊腳樓,我們把它看作是祖輩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產,只要沒有損壞,還能住人,我們是決不會拆除的。”樓主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誰要以為他們都因懷舊而保守,也許就錯了。不然怎麼解釋這些很不協調的現象呢:在許多陳舊的吊腳樓頂上都架起了電視天線;在古樸而土氣的木板樓裡,擱置著一台台嶄新的收音機、洗衣機、電冰箱。過去很多山裡人一輩子也不知道這山溝的外邊是什麼樣子。而現在,連十幾歲的女孩子也可以走出閣樓,到沿海的廈門、深圳經濟特區去找活干了。 當太陽西斜、山霧開始彌漫的時候,我才與這個陳舊簡陋的吊腳樓群匆匆惜別。 兩天後,我來到了湘西北的土家族居住區。土家人散居在山上和水邊,住著一樣的吊腳樓。然而立足於河邊水上的吊腳樓和與它分不開的周圍的一切,構成了一種與山區截然不同的情調。 江邊小城鳳凰城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流經城外的沱江只是一條小江流,卻是溝通外界的主要通道。江岸邊,築起了一個小碼頭,緊挨著碼頭就是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腳樓。其間一條用青石板鋪成的狹長而彎曲的老街,把河岸與城區連結起來,構成了鳳凰城一個繁華的商業區。吊腳樓的斑斑駁駁的木板牆和失去光澤的門扉,以及被挑擔子的小販踩踏得光溜溜的石板路,都告訴人們它們年代的久遠。那時侯,這江邊的吊腳樓是過往商人、船工和船客們的落腳之處,也是娼妓謀生的場所。每當夜幕降臨,月掛中天,吊腳樓的燈光便留住了沱江上過往的船只;槳聲燈影裡的沱江邊自然也成了鳳凰人消夜的好去處…… | |||||||
| ||||||||